2023-07-1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心輪 | 每個人都渴望被愛

脈輪課來到第三堂,老師帶我們認識心輪。
「每個人都希望被愛」
這句話提醒了我,想到朋友抱怨跟婆婆相處,說著婆婆根本沒關心過自己喜歡吃什麼,只在乎兒子有沒有吃飽,話語中充滿著對婆婆的埋怨,但其實是期待婆婆也能喜愛自己的心情,只是朋友沒有發現。 還有很多很多的情景與故事,背後都是對愛的渴望,得不到愛的落差而產生的情緒。 -
「每個人都有愛與被愛的能力,只是在成長的過程,我們學會了不同的表達方式。」
老師邀請我們寫下各自感受到愛的時候,與表達愛的方式。 我寫下當對方關心我,為我付出時(花時間跟我吃飯/寫卡片給我/為我挑選禮物/以及想到我時)的那些時候,我都能感受的愛,生命越活越久,生活體驗越來越多時,越能感受將時間分給對方是件彌足珍貴的事。 而我看到這些有所感觸時,我便會說出我的感謝。 同學們分享,有的人會用身體接觸,像是擁抱的方式來表達愛,也有的人能感受到愛,但是會放在心裡,剛好這形成了落差,老師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不用因為對方沒有展現妳以為的愛的表現,就認定別人不愛你。 可以明白這想法,但若只是將愛放在心中,那其他人要如何感覺到呢? 想起之前在公司參與的團隊關係培養課程,我們透過測驗區分出彼此是外向或內向的人,本意也是希望尊重彼此的差異,我能感覺到更多時候會希望提醒外向的人給內向的夥伴一點時間與空間。 不是每個人都習慣外顯自己的行為與想法,在長久以來,社會大眾對於勇於表達自己的人有一部分偏好,身為偏內向的我,當時因為這活動感覺較為安心,就像是有個空間讓我們內向族群可以站出來說,「Hey給我們點距離,這才是尊重歐!」 我沒想到的是,當時有個外向的主管回應,那如果內向的人都不表態,那他們外向的人到底要怎麼知道這距離在哪,甚至要怎麼推動工作事項? 讓人跟人之間能彼此包容,溝通是不可或缺的,但在溝通的前提,會是讓每個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 - 接續上篇提到的,最近離開了待了很多年的工作,在IG寫下告別文,記錄這段過程,同時也好奇與期待著,會不會有朋友主動來慰問,關心都還好嗎,結果只出現屈指可數的詢問。 某個朋友A約莫五年以上沒有聯絡了,捎來問候,內心充滿感謝,願意看到貼文後,還主動付出行動來關心,真的很難能可貴,我感謝她的關心,也小小的抱怨,其他幾個我甚至覺得友情更為深厚的朋友,反而無消無息,心裡不是滋味。(啊,我也希望被那些朋友喜愛啊) 朋友A緩頰說著,或許大家不想打擾吧。我還是有些埋怨,不置可否。 朋友A接著說,若要說起,之前她曾在疫情期間在FB上徵求快篩,因為她的小朋友疑似確診, 「那時候,也只有妳回覆啊。」 原來這一切都是我種下的果嗎,在過去的我付出了關心,在現在的我獲得了朋友的回饋,一方面感謝過去的自己,一方面我陷入思考。 會是我一直以為自己對另外那些朋友的付出,但他們不以為嗎,抑或是,他們也沒有想到要去維持這段關係,所以我當然沒有感受到愛的支持,那這樣是我一廂情願在緊握著這段友情嗎? 還是,他們在意,只是沒有表達讓我知道? 我感受到憤怒與疑惑。沒有表達愛的人還能說自己有愛嗎,雖然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愛的方式,現在的我仍無法接納,我就先停在這吧。 也曾想過,還是就慢慢的放下這段情感,有的人總是會走著走著就散了,畢竟自己似乎是那個唯一執著的人。 A:「雖然後來沒有跟你們聚會,但我常想起那個一起出去玩的時候。」 聽到仍是很感動,曾經的回憶仍在對方心中,所以這一次我還是鼓勵自己,再次當那個號召大家聚會的人,再此試試最後一次,或者也是時候放下我覺得應該一起走一輩子的想法,讓彼此都move on。 不知道大家身邊有沒有那個常問大家要不要聚會的人,有沒有那個常主動問你最近還好嗎的人, 我想說,他們都是很好的人,不是因為他們比較有空,而是他們想起你,想再讓大家在一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探索身心靈,記錄過程的經歷。如果世界能因為有我而更好一點點,那就夠了。身心靈 | 情緒 | 宇宙 | 奧修禪卡 | 人類圖 | 2/4人 | 人面獅身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