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遷居時程緊張,錯過不少地方的賞荷好時光,而在趕上清晨的荷塘前,先欣賞了這幅美好寧靜的攝影作品:
繪圖參考:感謝A-red 分享攝影 存在
望著攝影照片許久,才能開始動筆,又因五月受雜務干擾,專注力不足,沒來得及修改與完成左方漾綠的荷葉。我想就留之後補上了,或就算保持這區塊原貌也能當作記錄,這一年,特別的五月。
回顧五月,改變是因為過往藏存了什麼因?又或者,是因改變所以能銜接下一個點?
藝術是什麼,能不能言盡?
整理摘要下方的兩個影片,當中有對「藝術」的演進脈絡與各方觀點概略討論,提供給有興趣的你,瞭解自己初步歸屬的想法與傾向,很值得撥空欣賞與參照。
再者,用你過往對美的體驗與感受,試想,藝術,還能「是」什麼?
🎨水彩自學參考影片( 📝 觀看筆記|notes )
- 有點藝思哦:藝術到底是什麼? (藝術還能是什麼?)
📝 從本質面向討論:
1. 模仿 - 藝術是對於現實世界的模仿,古希臘提煉自然精髓捕捉自然美感;
2. 表現 - 藝術是情感、志趣、自我意識的表現;
3. 理念 - 藝術是理念或是絕對精神的顯現(德國哲學家 黑格爾美學);
📝 從動機面向討論:以非功利性目的創作才稱藝術(德國哲學家 康德);人類所有行為是本能動機的投射(精神分析學派 佛洛依德);人類所有行爲是對童年缺失的彌補(佛洛依德弟子 阿德勒 精神病學家);藝術受集體潛意識影響(佛洛依德弟子 榮格 國際心理分析學會會長);資本主義社會高度分工使人異化(「異化理論」- 資本主義制度使人失去了本身原有的豐富性與完整性),使人變成工具與機器,馬克思強調人的全面發展(發揮潛能),視藝術為個人在完滿狀態下的自我實現(馬克思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開創者);
📝 從其他面向討論:盧卡奇(馬克思主義評論家與哲學家)思考資本主義中,人們被動或主動接受秩序,心甘情願被片面化、被異化。探究其思想文化根源與社會根源,列寧說社會有兩種思想,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思想,金碧輝煌的器具是藝術或只因屬統治階級?重新找回地方藝術,並延伸討論當代藝術現象 - 法國藝術家 杜象 作品噴泉(1917);法國哲學家 福柯(傅柯)討論權力鬥爭滲透人類社交行為(成為社交貨幣),反向揭示「愛」是放下權力,純粹觀察與欣賞,引申真正打動內心的藝術品不需言語解釋,創作者一旦尋求認可,心性近乎本能不由自主會受到權力慾望干涉。
- 藝術金鐘罩:為什麼中華傳統文化裡,沒有「藝術」?
📝 藝術這個詞的概念是否適用在中華傳統文化。
📝 西方概念中的「藝術」:
1. 希臘哲學家 亞里斯多德時期,藝術與自然是相對概念。
藝術 - 人工製造的東西,包含馴服、控制、利用水、火、蒸氣等自然元素的技術;希臘文藝術字義是英文Technique技巧、Technology科技的起源,拉丁文ars是英文Art的起源。
自然 - 希臘文自然字義是英文physics物理的起源
藝術與科技是相近詞,許多時候甚至是同義詞。
2. 18世紀詩人與哲學家 歌德:「藝術是將科學應用於實踐... 科學是理性,藝術是它的機制... 可稱藝術為實用科學... 科學最終是定理,藝術則是問題」。
3. 18世紀工業革命,藝術概念與科學區分,而與哲學的分支「美學」結合,慢慢演變成現今所使用的「藝術」概念。
4. 1868年日本民治維新,西方文化輸入,1973年赴約博覽會邀請函中出現德語「應用藝術」與「純藝術」,日本翻譯定為「美術」與「藝術」,又逐步演進定義為繪畫、素描、雕塑相關視覺藝術,當時西方脈絡中並無此定義,而日本在藝術層次上更重視講究技術與方法上的學習。
5. 甲午戰爭日本戰敗,中國學生進日本學習,沿用日本先前翻譯與解讀的西方藝術概念引進大中華地區。
6. 藝術概念經時代演進,字彙已成為國際通用。但學科分門別類概念在傳統中華文化並不存在, 而是按「經史子集」分類,藝術這個概念散見各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