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出不了門 看病怎麼辦?醫療團隊到你家 訪問沈怡伶醫師

居家醫療,打破距離阻隔,在最熟悉的地方接受治療


居家醫療的服務方式,跟傳統的看病模式:病人自己到醫療單位進行診療,是完全相反的!假如病人有看診需求,但是因為身體條件的限制或是一些其他家庭因素,無法前往自行醫療單位就診時,就可以申請居家醫療的服務,請醫療團隊到家裡來看診。


今天節目的特別來賓,是在居家醫療領域服務多年,目前持續服務的

台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沈怡伶醫師

台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沈怡伶醫師


我們一起來聽聽沈醫生在居家醫療領域裡的經驗談吧!

用美好的聲音陪伴 網址:

上集 醫師護士到你家,居家醫療

https://www.ipcf.org.tw/zh-TW/Radio/Radio_Detail?radioId=22123015575023356&episodeID=23052701005754345

下集 白袍走進都市裡、沒有燈的舊房間

https://www.ipcf.org.tw/zh-TW/Radio/Radio_Detail?radioId=22123015575023356&episodeID=23052701010699085




都市裡的居家醫療

在數據上來說,居家醫療的量能已經能顯著地降低基準的來診量,所以對於健保醫療的資源使用上來說也是有正向意義的。



不管是在醫療資源豐富的都市區裡,還是在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偏鄉裡,居家醫療的需求都是逐年增加的,這樣的服務不僅僅是讓病人以及病人家屬可以節省移動與時間成本,也讓就醫意願增高,連帶地可以將更多原本沒有介入的醫療資源透過居家醫療的診斷與評估後引介進入家庭。



信任三角

居家醫療是會進入到病人住家裡面的一種醫療服務,在第一次診療之前,醫療團隊會需要知道實施診療的地方是否安全,而家屬們也需要謹慎地確認醫療團隊的身分,以免遭到有心人士的詐騙,這樣才能建立起兩方的信任,對於後續的服務也會有幫助。

另外,病患家屬在申請居家醫療或照護服務之前,也須先在照顧病人的計畫上盡量有一致的共識,以免居家醫療團隊到了現場才發現照顧者與申請者不同,而拒絕接受服務。除了會讓醫療團隊在現場花額外的時間成本外,也會造成其他申請人的權益受損。



居家醫療制度上的看見

可以讓醫療團隊更願意執行居家醫療服務的,就是病人、家屬的回饋,因為在現行的健保給付制度下,居家醫療的醫療團隊能服務到的件數是遠遠少於在院看診的件數,若可以得到更多接受服務的案件的回饋,以及醫療院所的支持,那會使居家醫療的服務可以走得更穩更遠。


沈醫師認為,在政策面上,居家醫療確實是一個好的政策。但對於醫療團隊來說,在軟硬體的更新與修正上應該是可以立即見到良好改變效果的一個地方,因為醫療團隊會需要自行搬運器材、在遠端進行批藥、更新病歷等等的工作,這是目前讓醫療團隊最花費人力與時間的一環。


給家中有失能病患的家屬的話:病患的失能,並非所有都是無法復能的,其實更大多數的失能患者在接受復能訓練後是可以部份復能或是疾病預後良好的。

面對這樣的病患、以及病患本身面對失能的態度,或許可以嘗試盡量積極。若無法到院治療,可以問問看是否符合申請居家治療或居家照護的資格。只要能盡早治療,盡早開始復能訓練的話,很多失能病患的後續復能狀況都是良好的。當然,無法保證能夠完全復能,但樂觀看待並積極尋求幫助的態度或許可以讓家屬以及病患能夠減輕更多負擔。


Lumah好日子 節目主持人 杜佳琦醫師

Lumah好日子

希望聽眾能藉由本節目觸及更多健康照護的議題,藉由討論帶出反思,並將更多照護知識帶入家中。

節目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9185387208

線上收聽:https://www.ipcf.org.tw/zh-TW/Radio/Radio_Detail?radioId=22123015575023356


文稿:蜂蜜男孩、杜佳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