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不了門 看病怎麼辦?醫療團隊到你家 訪問沈怡伶醫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居家醫療,打破距離阻隔,在最熟悉的地方接受治療


居家醫療的服務方式,跟傳統的看病模式:病人自己到醫療單位進行診療,是完全相反的!假如病人有看診需求,但是因為身體條件的限制或是一些其他家庭因素,無法前往自行醫療單位就診時,就可以申請居家醫療的服務,請醫療團隊到家裡來看診。


今天節目的特別來賓,是在居家醫療領域服務多年,目前持續服務的

台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沈怡伶醫師

台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沈怡伶醫師

台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沈怡伶醫師


我們一起來聽聽沈醫生在居家醫療領域裡的經驗談吧!

用美好的聲音陪伴 網址:

上集 醫師護士到你家,居家醫療

https://www.ipcf.org.tw/zh-TW/Radio/Radio_Detail?radioId=22123015575023356&episodeID=23052701005754345

下集 白袍走進都市裡、沒有燈的舊房間

https://www.ipcf.org.tw/zh-TW/Radio/Radio_Detail?radioId=22123015575023356&episodeID=23052701010699085



raw-image


都市裡的居家醫療

在數據上來說,居家醫療的量能已經能顯著地降低基準的來診量,所以對於健保醫療的資源使用上來說也是有正向意義的。



不管是在醫療資源豐富的都市區裡,還是在醫療資源相對缺乏的偏鄉裡,居家醫療的需求都是逐年增加的,這樣的服務不僅僅是讓病人以及病人家屬可以節省移動與時間成本,也讓就醫意願增高,連帶地可以將更多原本沒有介入的醫療資源透過居家醫療的診斷與評估後引介進入家庭。



raw-image

信任三角

居家醫療是會進入到病人住家裡面的一種醫療服務,在第一次診療之前,醫療團隊會需要知道實施診療的地方是否安全,而家屬們也需要謹慎地確認醫療團隊的身分,以免遭到有心人士的詐騙,這樣才能建立起兩方的信任,對於後續的服務也會有幫助。

另外,病患家屬在申請居家醫療或照護服務之前,也須先在照顧病人的計畫上盡量有一致的共識,以免居家醫療團隊到了現場才發現照顧者與申請者不同,而拒絕接受服務。除了會讓醫療團隊在現場花額外的時間成本外,也會造成其他申請人的權益受損。



raw-image

居家醫療制度上的看見

可以讓醫療團隊更願意執行居家醫療服務的,就是病人、家屬的回饋,因為在現行的健保給付制度下,居家醫療的醫療團隊能服務到的件數是遠遠少於在院看診的件數,若可以得到更多接受服務的案件的回饋,以及醫療院所的支持,那會使居家醫療的服務可以走得更穩更遠。


沈醫師認為,在政策面上,居家醫療確實是一個好的政策。但對於醫療團隊來說,在軟硬體的更新與修正上應該是可以立即見到良好改變效果的一個地方,因為醫療團隊會需要自行搬運器材、在遠端進行批藥、更新病歷等等的工作,這是目前讓醫療團隊最花費人力與時間的一環。


給家中有失能病患的家屬的話:病患的失能,並非所有都是無法復能的,其實更大多數的失能患者在接受復能訓練後是可以部份復能或是疾病預後良好的。

面對這樣的病患、以及病患本身面對失能的態度,或許可以嘗試盡量積極。若無法到院治療,可以問問看是否符合申請居家治療或居家照護的資格。只要能盡早治療,盡早開始復能訓練的話,很多失能病患的後續復能狀況都是良好的。當然,無法保證能夠完全復能,但樂觀看待並積極尋求幫助的態度或許可以讓家屬以及病患能夠減輕更多負擔。


Lumah好日子 節目主持人 杜佳琦醫師

Lumah好日子 節目主持人 杜佳琦醫師

Lumah好日子

希望聽眾能藉由本節目觸及更多健康照護的議題,藉由討論帶出反思,並將更多照護知識帶入家中。

節目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9185387208

線上收聽:https://www.ipcf.org.tw/zh-TW/Radio/Radio_Detail?radioId=22123015575023356


文稿:蜂蜜男孩、杜佳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杜佳琦 醫師/廣播主持人 Dr. QIQI的沙龍
2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居家醫療為患者提供了在家中接受專業醫療服務的便利,尤其適合慢性病患者和高齡長者。文章探討了居家醫療的多項好處,如更舒適的環境、個性化照護及家屬參與,同時也提及其面臨的挑戰,如醫療資源限制和緊急應對能力不足。
Thumbnail
居家醫療為患者提供了在家中接受專業醫療服務的便利,尤其適合慢性病患者和高齡長者。文章探討了居家醫療的多項好處,如更舒適的環境、個性化照護及家屬參與,同時也提及其面臨的挑戰,如醫療資源限制和緊急應對能力不足。
Thumbnail
居家醫療讓患者在家中獲得專業的醫療服務,避免繁瑣的就診過程。本文解釋了居家醫療的概念及家庭醫師在社區中如何扮演健康守護者的角色。
Thumbnail
居家醫療讓患者在家中獲得專業的醫療服務,避免繁瑣的就診過程。本文解釋了居家醫療的概念及家庭醫師在社區中如何扮演健康守護者的角色。
Thumbnail
「15階樓梯,是他跟世界的阻隔... 就連生病要去看個醫生都很困難...」 大家應該都有到過醫院,而絕大多數都不是令人太舒服的經驗,長時間的候診、周遭滿是生病的人、看完還要等領藥... 拖著已經不適的身體要完成這些困難的任務,實在很難讓人感到「舒適」。 那麼,可以想像如果是臥床的患者呢?
Thumbnail
「15階樓梯,是他跟世界的阻隔... 就連生病要去看個醫生都很困難...」 大家應該都有到過醫院,而絕大多數都不是令人太舒服的經驗,長時間的候診、周遭滿是生病的人、看完還要等領藥... 拖著已經不適的身體要完成這些困難的任務,實在很難讓人感到「舒適」。 那麼,可以想像如果是臥床的患者呢?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則議題討論及一部電影推薦。
Thumbnail
本期雙週報摘選一則議題討論及一部電影推薦。
Thumbnail
居家醫療,打破距離阻隔,在最熟悉的地方接受治療 居家醫療的服務方式,跟傳統的看病模式:病人自己到醫療單位進行診療,是完全相反的!假如病人有看診需求,但是因為身體條件的限制或是一些其他家庭因素,無法前往自行醫療單位就診時,就可以申請居家醫療的服務,請醫療團隊到家裡來看診。 今天節目的特別來
Thumbnail
居家醫療,打破距離阻隔,在最熟悉的地方接受治療 居家醫療的服務方式,跟傳統的看病模式:病人自己到醫療單位進行診療,是完全相反的!假如病人有看診需求,但是因為身體條件的限制或是一些其他家庭因素,無法前往自行醫療單位就診時,就可以申請居家醫療的服務,請醫療團隊到家裡來看診。 今天節目的特別來
Thumbnail
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Thumbnail
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Thumbnail
你會在出遊前瀏覽眾家部落客推薦文、為可能發生的意外購買旅遊不便險,那麼對於自身健康,更值得花點時間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不是嗎?尤其是在外租屋的獨居者們,如果快篩陽性,視訊診療既可保護他人免於被病毒侵襲,自己也能好好在家休息。
Thumbnail
你會在出遊前瀏覽眾家部落客推薦文、為可能發生的意外購買旅遊不便險,那麼對於自身健康,更值得花點時間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不是嗎?尤其是在外租屋的獨居者們,如果快篩陽性,視訊診療既可保護他人免於被病毒侵襲,自己也能好好在家休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