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靡雙週報〉第56期

112/10/24

主編:海豹居士

副編:邊圓人

一、

近期,對於住院病人權益、精神病房管理,以精神科醫師為主的「醫療派」、病友及人權團體為首的「病權派」,在社群網路上有一些討論的火花,而在聯合報記者進行後續訪談後,形成了下面五則報導:

1. 身障權利公約內國法化近10年 精神病人處遇改善卻牛步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7462304

2. 醫:手機可鬆綁 反對放寬病人管理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62491

3. 罹病30年 精障者:病房不該讓醫師想逃、病人不敢去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7462303

4. 住院「比孤單更孤單」 精神病友 盼放寬住院通訊探視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62489

5. 精神醫療投資不足 精神醫憂放寬住院規範再釀出走潮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62302


以下是上述五則報導的綜合整理:

1.、2. 

重點關鍵字:去機構化、社區服務量能、 病人自主

這兩篇可以整理在一起。基本上這兩篇要討論的主要是精神病房的管理,一個是「依病人意願決定是否出院」,另一個是「在規範內使用手機」。

在規範內使用手機」的部分,「醫療派」與「病權派」意見接近。而在「依病人意願決定是否出院」部分,兩派其實整體意見相同,只不過在積極程度上有別,病權派比醫療派積極許多。

兩派意見相同的地方是,都認為目前社區沒有足夠的服務量能。「病權派」對此指出,問題出在政府(或衛福部)。問題之一是民間NGO承接政府委託案,並沒有涵蓋硬支出的部分(如租金),問題之二是心健司的許多衛政方案是與醫院合作,較少與民團合作。然而在這個情況下,病權派仍然認為應該要推動病人自主。

台灣精神衛生改革聯盟召集人廖福源表示:「CRPD國際審查委員曾說,如果病人在家,卻不能決定如何生活,家就成了機構。」廖福源說,去機構化重點不在場域,而是病人應有自主權,即使在醫院,若病人能選擇與誰見面、自由規劃病房生活,對病情也有助益;反之,部分團體把社區家園經營得像機構一樣。醫院在人手不足情況下,容易以管理為導向,部分管理方式讓病人失去尊嚴。

然而部立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認為放寬住院病人限制,必須建立在社區有足夠服務量能前提之下。目前社區服務量能少,所以並不支持現階段直接推動自由進出政策,憂心一旦如此,許多病友出院無處可去,恐淪為無家者。


3.、4.

重點關鍵字:探視權、通訊權、復元

伊甸基金會的精障者會所「真福之家」調查顯示,逾七成受訪者表示,能決定探視對象,但部分醫院規定,探視者須為「三等親」內才能放行;通訊權方面,多數醫院只有公共電話作為住院病人對外連結唯一管道,近四成病人認為通訊自由遭限制,三成病人認為既有支持網絡遭到中斷。在通訊權方面,調查結果指出,多數醫院只有公共電話作為住院病人對外連結唯一管道,有近4成病人認為通訊自由遭受限制,3成病人認為既有支持網絡遭到中斷。

廖福源是此調查的發起者,他表示,當精神病房成為孤島,病人人際支持網絡斷鏈,雖讓醫院方便管理,卻會讓病人狀態惡化、與人談話空間變少。國際上談論精神病人的「復元」,多強調不能與外界斷絕關係,住院是病人的求救方式,若進到醫院後,反而與社會支持網絡完全斷聯,病人反而「更苦、更孤寂」。且若公司聯繫不到病人,因此認定其無故曠職或予以開除,反而是逼病人走上絕路。

精神障礙者涂惠滋表示,與外界保持連結是精神病人重要復健方式,若通訊、探視權利無法獲得保障,住院精神病人簡直比孤單更孤單,希望醫病雙方尋求共識,現正進行的精神衛生法子法能放寬相關規定。

衛福部心健司簡任技正李炳樟表示,精衛法經全文修正,子法規配合修正的項目多,共計27部子法規,在二年內需完成修訂,今年底前預計完成16部。修法過程中,確實有醫師、並團、家屬等各界不同觀點,故心健司舉辦研修會議凝聚共識,並對外舉辦說明會。未來草案預告後,民眾仍可持續提出建言。


5.

重點關鍵字:精神衛生法子法草案、約束、醫師勞動權益

衛福部正研擬精神衛生法子法草案,卻引發醫師與病友、人權團體隔空爭論。針對病人隔離約束,現行子法草案內容將化學約束列為替代方案,病友團體認為,應比照國外,設置更多元的替代方案;醫師則表示,精神科醫師人數逐漸減少,工作風險高、常夾在病人家屬之間,加上政府精神醫療投資少、健保給付低,若再放寬相關限制,恐讓更多醫師從醫院出走至基層。

部立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認為,修法朝向CRPD靠近並無不可,但這需要更多社會溝通,且修法影響的是第一線精神醫療院所工作人員,不能「從台北觀點看全台」,也不能從資源豐沛的醫學中心立場思考問題,建議精神衛生法子法制度設計必須謹慎,不能完全移植國外作法。李俊宏表示,人權、病權團體常提到英國制度,但英國在精神衛生方面投入的醫療資源佔整體醫藥支出10%,台灣則不到6%。在經費投入過少,工作內容卻要向先進國家看齊,儼然是要第一線精神科醫師做功德。

台灣社區精神復健發展協會理事長楊斯年表示,人權不該是形而上的教條,自己認同給予住院病人在規範內使用手機,保有與外界的連結並無不可,對其病情也有幫助。但針對約束隔離,不論化學約束、物理約束,精神科醫師都是基於醫療專業判斷,同時避免病人因急性發作影響其他病人或醫護人員,應回歸醫療專業,不應無限上綱。

障礙者團體台灣失序者聯盟理事長王修梧表示,自己曾遇過多次化學約束、被施打鎮靜安眠藥物的經驗,過程中相當不適。建議可參考國外,透過建置舒適房間,讓病人感官能夠得到宣洩等方式,取代化學、物理約束。王修梧亦表示:「病權、醫療人員勞動權益並非互斥,應共同爭取。」以精神健康領域知名的美國賓州模式為例,降低醫護比、輪班制改革、減輕超時工作是執行約束隔離替代的先決條件,這與國內精神醫療界想法一致,並非對立。


二、邊圓嚴選

10/06有一部特別的電影要上映了,推薦大家去電影院觀賞~


以下介紹引自海鵬影業:

電影《塞納河上的船屋》的迷人魔力要歸功於「堅毅號」(The Adamant),這座由患者和治療師組成,專門容納日託精神病患,充滿了藝術、歌聲、歡樂和夢想的木造駁船。以《山村猶有讀書聲》揚名全世界法國導演尼可拉斯菲力柏特(Nicolas Philibert),再次引領觀眾進入一個陌生又有趣的世界,沉醉在這個令人驚喜、充滿活力的地方…。

這部充滿人文、溫柔且幽默的電影,讓觀眾真實地與片中有趣的主角們相會,包括和名導演的兒子、畫家的女兒、電吉他樂手,以及才華橫溢的法國音樂家佛雷德里克普里爾(Frédéric Prieur)等熱愛藝術人士成為朋友。除了參與他們歌唱、繪畫、舞蹈、寫作及縫紉等藝術課程,「電影俱樂部」更是這裡擁有10年歷史、最受歡迎的強項,舉凡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楚浮的《日以作夜》,甚至阿巴斯的《橄欖樹下的情人》,都讓大家在電影結束流連忘返…。

「藝術是最美麗的治療」。「堅毅號」為這些有著精神障礙的成年人,提供特殊的環境與輔導,幫助他們恢復或重振精神,積極面對、展開他們的社交,重新建立並開啟他們原本被視為絕望的人生…。

覺得文字介紹有點抽象?那就直接來看看影像吧!

《塞納河上的船屋》預告片


---

〈瘋靡雙週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