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的作品,陪伴了多少人的成長?
《玩具總動員》、《怪獸電力公司》、《海底總動員》、《可可夜總會》。在這些作品當中,有多少作品帶來了歡笑,帶來了淚水,帶來了感動,帶來了榮耀,但在無形中,似乎為頑皮的跳跳燈,套上了一道道枷鎖。
《元素方城市》本身優秀嗎?這是無庸置疑的,但他”夠”優秀嗎?這似乎就成了自由心證的問題,至少在我看來,《元素方城市》並不能成為皮克斯偉大里程碑的一塊,但要說他是流水線的產物,卻又有些殘酷。
故事本身講述了由元素構成的世界,風火水土都有十分鮮明的個性,卻也並非相處融洽,其中又以旺盛熱情的火族最被排斥。
表面上來看,這似乎猶如元素版的《動物方城市》或是《羅密歐與茱麗葉》但實則上則討論了種族歧視與移民問題,甚至多少帶到了種族本身的信仰與獨特性,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在能夠探討如此多問題同時,皮克斯選擇用最傳統,最安全的方式去完成這部作品。
我們能感受到火族的易怒、奔放,也能感受到水族的多愁善感、但風族的特色呢?土族的特色呢?在電影中,這兩個種族似乎淪為了陪襯,而失去了光彩。
劇情過於容易預測?這從來不是問題。
在《玩具總動員》中我們難道看不出胡迪與巴斯會成為朋友?
在《天外奇蹟》裡,誰不知道小羅肯定能融化卡爾冰冷的內心?
在《Cars》中,難道大家猜不到閃電麥坤會虛心蛻變?
劇情的走向在我看來並非是個問題,但《元素方城市》的故事本身並不能讓我感受到衝突,家族間的衝突過於薄弱,角色對自我的徬徨過於單調,文化間所塑造的對立性也過於善良,這反倒成了拖住了《元素方城市》的泥沼,大大降低了整部作品的可看性與教育意義。
長年產出優異作品的皮克斯,在我看來與宮崎駿工作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同樣名作滿天,同樣獲獎無數、票房耀眼,但最大的問題在於,身為皮克斯/宮崎駿,你只能不斷超越過去的自己,打造出更好,更出色的作品。
這樣的作品並非是之於公司本身,而是對於觀眾,對於消費者來說,品牌端出的成果不進則退,沒辦法創造更好的作品,似乎就成了創作者本身的不思進取。
很病態,卻又格外殘酷真實。
《元素方城市》很差嗎?不,他絕對不差,在配樂,在劇情結構,在故事設計上,他都是不錯的作品,但卻因為「皮克斯」三個字,從「不錯」變成了「不夠」,這樣的風向,是否也成為了品牌的原罪之一?
不曉得有多少人跟我一樣,對於電影的翻譯問題一直是又愛又恨,《媽的多重宇宙》就不用說了,這次的《元素方城市》在角色的譯名上同樣令我感到有些失落。
兩位主角明明就有Ember與Wade這樣美好的名字(甚至連姓氏都有),為什麼要翻譯成小炎和水弟?連女主角的父親也被迫改名成火爹,這樣的翻譯對於電影本身是加分還是扣分?
Ember本身就有火花的意思,Wade這個名字更有旅行者,追求夢想之意,這些名字本身就與角色的性格,故事的內容有所關係,譯名的隨意,是否也讓角色本身的深度被部分潛藏了起來?
皮克斯的有趣,創意與溫暖帶給了許多人最美好的童年,但同時也讓看著皮克斯作品的我感到有些惋惜,什麼樣的作品才「皮克斯」?反而成了一個值得討論,又令人困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