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
爆炸的光會先抵達,再來是劇烈的聲響,最後在空氣四散的粉塵,會讓人漸漸看不清楚成就感與罪惡感的差別,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奧本海默》如同一場極度沉重的心理轟炸,我們隔著大螢幕遠遠觀賞,卻跟著主角奧本海默一起體無完膚,直到爆炸結束,連靈魂都變得焦黑。
無能為力,是本片最令人唏噓的餘波。
諾蘭情有獨鍾的非線性敘事,將奧本海默其備受爭議的感情、研究工作,以及受政府迫害的經歷,像拼圖般切割成無數區塊,在不同時序裡瘋狂跳躍,更甚,故事包含大量專有名詞、人物、歷史背景,資訊量龐大,而且剪接快速,因此觀影門檻一直提高,對觀眾來說,滿滿三小時的文戲,儼然成為另一種內容轟炸,確實是一個缺點。
但諾蘭要處理這麼多內容實屬不易,因此他再次跳著說,我認為第一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別讓我們感到無聊,說諾蘭炫技也沒錯,因為跳著說可以放大故事的懸疑,藉此勾起好奇心。
第二個原因不為別的,是希望讓我們投射在奧本海默的內心,透過席尼墨菲的詮釋,細細品味他的壓抑與焦慮,讓各種時間點交雜不同事件,來回呼應,反而可以不斷疊加事件對奧本海默造成的影響,以及強調他從科學、感情與政治三方面所背負的層層壓力,例如一處細節是揭露瓊的死因時,交錯呈現她是自己溺斃,還有遭人強制溺斃的畫面,更顯政治因素的可怕。
諾蘭想讓我們看見的「英雄」有缺陷、內心受盡折磨、對人對事有個人執著,更從他的眼神裡透出一絲令人畏懼的黑暗面,如果可以,青蘋果也能害人致命,如果可以,核能的連鎖反應也能讓地球毀滅,奧本海默的矛盾,就像他腦海裡——粒子旋轉震動的幻象,或是彷彿一顆眼睛凝視的黑洞,始終糾纏著自己,也覆蓋整個故事,這是一部傳記劇情片,卻也能拍得像驚悚片,讓人不寒而慄。
而就是這份顫慄,讓人看完電影後深感沉重,還會喘不過氣。
演講會場的眾人正在歡慶原子彈投放成功,踩踏聲震耳欲聾,接受世人掌聲的奧本海默,站在台上卻陷入一陣茫然,隨後他看見一位皮膚正在脫落的女人,甚至還不小心踩碎一具骸骨,諾蘭透過奧本海默眼中的幻覺,刻劃出鮮明又駭人的反差,是英雄亦是死神,不只再次凸顯奧本海默已經崩壞的心理,也精準呈現諾蘭對戰爭與核能的反思。
《奧本海默》會身歷其境奧本海默的遭遇,故事很有餘韻,三小時的片長在體感上卻沒那麼久,諾蘭故意加速敘事的節奏,增加對主角的代入感,對觀影來說很有幫助。另外本片等於是諾蘭舉辦的一場「歷年作品同學會」,有經典的敘事手法,也有追求實拍的堅持,自然還有一貫的缺點,本片勢必又會成為他評價兩極的作品之一;而且既然是同學會,當然包含參與過的演員,這次甚至還有校外人士一同出席,看見部分演員出場根本是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