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7/2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洪常秀《在水中》影評 — 以如亡靈般的視角觀看「真實」

《在水中》2023

《在水中》2023

韓國第一代留學導演的洪常秀,在二十七歲前專注於拍攝實驗短片,直到觀看了布列松1951年的《鄉村牧師日記》後,才開始相信劇情長片能夠傳達他意圖傳達的概念。從洪常秀的歷年作品流變,可看出他在創作初期從標準配置下的影片產製,逐漸改變朝向以文本單一概念撐起整部電影的技法,其透過道德諷刺劇和高概念的文本架構,去深度剖析他所設計的簡潔故事,以及在音畫處理上富含實驗電影色彩的電影語言。

洪常秀在本片所擔任的職務包辦了除演員與錄音之外的製片、導演、編劇、攝影、剪輯、作曲,從影像產製過程去探討,似乎也未有另一名導演與他一樣如此包辦所有拍攝任務,而如此低成本且類游擊的拍攝方式雖說可能會使他與普羅大眾的距離越來越遠,但對於洪常秀電影的受眾而言,他們始終著迷的往往是在單一的生活流式的故事脈絡下不斷裂變融合的敘事技法,或是在時間、夢境、現實上的虛實切換,而今《在水中》可稱作又是洪常秀式實驗技法宇宙中的另一只碎片,且波光粼粼。

故事主要敘述一名年輕演員想要導演自己的第一部短片,於是找了攝影師和女演員來到海邊,在這年輕演員似乎找不到自己究竟要拍攝什麼,腦中一片空白,也沒有劇本,直到在海邊沙灘徘徊後見到一名淨灘的婦人,才以此為靈感來源,寫了劇本然後將自己與婦人交談的內容稍加更改,意圖強行賦予這稀鬆平常的相遇一個高概念的含義,最後拍成短片電影。

《在水中》的前兩場戲,在海邊撿貝殼及在旅館分食披薩,此時的畫面是清晰的,但過了這兩場戲後,畫面變得失焦,但全片並不總是失焦的,如年輕導演詢問當地住戶的房價,以及導演與攝影和女演員談話時否定自己最初的拍攝想法,在這些時刻洪常秀又使畫面呈現清晰的樣貌。

導演在失焦模糊與清晰間所做的割裂手法,私以為這可說是一種從「生活的真實」中擷取下的「片刻的模糊」,這從在作品中的元電影要素中可見一斑,若電影是對於真實世界的摹仿,則作者擷取下的「日常」必然會因被賦予了其高概念的含義而逐漸遠離稀鬆的真實,也就是從清晰到模糊。

《在水中》的結尾,抱持著與真實角力的惆悵,強行召喚生活的片段好去成就能夠拍攝的概念,透過最後一顆失焦的年輕導演獨自走向大海,下來後他既無法再回到懸崖上,也無法再靠近那位婦人,而這充滿海潮的模糊岸邊,就如同年輕導演的腦海,在惆悵的吉他聲配樂下,失焦且虛無。

洪常秀電影中的深層含義往往是透過展開生活流式的片段,來闡述人與人間的抽離疏遠與虛無,透過展現戲中角色們拍攝電影產製的過程,恰好和洪常秀本人拍攝電影的方式相同,而人們對於生活的面貌的了解,究其根本也往往是模糊不清,在此洪常秀使用的失焦模糊鏡頭,反而創造了一種如同亡靈般的視角,我們不再能看清攝影機前所拍攝下的一切,模糊的演員表情,如色塊般的背景,觀眾只能透過肢體及對白來接近眼中的角色,我們無法完全確定角色在鏡頭前的情緒究竟為何,只能不斷猜想,就有如要從生活中擷取所謂的「真實」,而「真實」往往窮極一切都無法達到,我們只能不斷的趨近真實,好似一具亡靈,只能在一旁觀察而自始至終無法碰觸到屬於生者的肉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