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在水中》:失焦與真實

2024/02/17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水中》電影劇照/可樂電影

《在水中》電影劇照/可樂電影

文/Yi

洪常秀(홍상수)的最新作品《在水中》(2023,in water)於柏林影展邂逅單元中以幾乎全片失焦的畫面展示於眾人眼前時,不僅嚇傻了所有觀眾,也激怒了許多影評和媒體。作為洪常秀的第 29 部長片,本片描寫一個年輕男演員首次擔任導演,邀請兩位朋友一起到濟洲島上創作的故事,而這一切全都在失去對焦的模糊畫面中進行。在我看來,《在水中》顯然是一部帶有挑釁意味與實驗性質的電影,而它的失焦除了作為一種作者風格之外,至少還有以下三種意涵:

(一)對於過往電影精緻畫面的抗拒:本片看似以失焦作為形式上的賣點,實則是以形式抵銷形式,否定了過去創作者對於影像形式的追求,讓觀眾更聚焦在文本內容上。
(二)對於肖像攝影及寫實主義傳統的反動:百年來電影所不斷追求的影像「真實」感,於本片是反其道而行,透過失焦鏡頭反問──畫面的清晰是否真的能幫助反映真實?
(三)關於影像紀錄與真實的反思:透過本片與匈牙利導演內梅什・拉斯洛(Nemes László)之作品《索爾之子》(2015,Saul fia)的焦點選擇,討論真實是否可以被影像捕獲,以及關於影像與真實之間複雜的辯證關係。

本文期望透過討論失焦影像在《在水中》的意義,思考其對於作者創作與反映「真實」概念的作用。

《在水中》電影劇照/可樂電影

《在水中》電影劇照/可樂電影

從影像風格到一場電影實驗

觀察洪常秀的創作軌跡,他近幾年的作品都具有高度自傳性,文本也與他個人的私人生活、感情狀況有密切關係。就這層意義上,片中使用失焦影像的契機或許也能從他的生活經驗中找到。筆者大致推出可能的原由有二:

其一,洪常秀在 2023 年坎城影展的《𝙸𝚗 𝙾𝚞𝚛 𝙳𝚊𝚢》映後座談時透露,他近兩年罹患了眼疾。我們可以猜想,或許是眼疾所帶來的不便,給予他在本片鏡頭運用的創作靈感──亦即,《在水中》的世界,或許就是洪常秀眼裡的世界。

其二,在劇情上,《在水中》是一部描寫一群年輕學生拍攝短片之過程的後設電影。片中的迷你劇組事實上也展演出洪常秀拍電影時的習慣:一種低預算的、小規模劇組的、無劇本的拍攝模式,而失焦手法所帶來的視覺模糊效果,也正呼應了他的創作過程:在成品出來之前,一切的創作都彷彿失焦鏡頭裡的世界,朦朧且懸而未決。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953 字、1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