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9|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高分成功的謊言

學生時代應試教育對於分數的追求,似乎無論對其抱持怎樣的觀感想法,都是我們人生中很最重要的一段經歷,不知道多少人是有差多少分及格就打幾下的痛苦記憶,又或者是離滿分差多少仍逃不過要被打幾下的頂尖高標準人才,在體罰問題被關注從學校退場後,手段方式或許不一樣,改用一些更溫和的「大量抄書」或「言語批評」,但分數的壓迫性地位影響力也不會消失。

是否你也曾相信,父母師長口中考上好高中或好大學就可以輕鬆點,在考卷分數中掙扎奮鬥,大考小考隨堂考模擬考等等,各種都不知道是什麼考了,只剩反覆答題評分,可能不同的地區與年紀有差距,不知道大家有多少這樣的,體育課拿去上課自習考試,美術課同樣是逃不了的上課自習考試,就連物理化學實驗課都是紙本上課考卷測試的效果更好,學校師長父母希望讓你考熟,你卻常常有種人都快被烤焦的錯覺

即便終於上了大專院校等,前往一些可能讓你遠離家裡父母關愛的地方,這些期待壓力並沒有真的消失,更甚至已經產生某種內化反應,戀愛社團與翹課都是必修學分(笑),或許,你根本沒有這類的感受,只單純覺得曾經的考試惡夢糾纏已經,掰掰,離你遠去。

畢業進入職場後,紙本考卷徹底不復存在,父母師長對你的考試成績要求終於完全結束,「只要好好讀書」的壓力終於到此為止,然後就是尋找工作就職的人生考卷,職場人際關係的隨堂考,原本被嚴格阻擋的戀愛需求,變成是否有穩定交往結婚對象,家族親友長輩關注的大考,儲蓄理財投資計畫買房需求,成家要先立業的責任,也向你提出考試。

第一層謊言,學習成績好就會有好的人生,差的人生是因為學習成績差

有不少人受到的衝擊太大,似乎原本被緊盯的課業考試成績,被瞬間變成更多科的大小考試,往往還是之前沒學習過,甚至被禁止接觸的方面,通通不管不顧的一起重壓上來,有些人幾次失分受挫後,想躲回自己感到安全的舒適圈,可能好一點的,忽然重拾對讀書的熱愛繼續往上深造,有的就以各種公務人員或國營事業的職業考生身分努力。

也有成為了繭居族,或許與多數人對於他們,魯蛇失敗者成績低落的既定印象很不同,據我自己在社會底層的觀察分析,其實有不少人都是學校成績表現很不錯的一群,只是這種過往成功的習慣經驗累積,反而更讓他們很執著於在「考卷」上面,應有著標準答案的明確對錯判定。

但社會上很多時候就是不講道理,雖然可能你確實就是都對,但作為老闆上司仍然可以沒有任何像樣的理由,只因心情不爽就對你隨意打叉扣分,對於拿高分的追求本能導致壓力過重,最後無法有效調整適應,更糟糕的情況是,有時對這類人他們而言,向外尋求幫助或情感支持等很正常的需求,竟然,也成為對自己能力認可的扣分。

還有一類偶像戀愛戲劇中常出現的,成績優秀的富家千金女愛上成績低落的叛逆不良青年,這種充滿反差衝突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也確實存在,而且似乎不算少,只是通常沒那麼精彩浪漫,我試著分析這些人的想法,女孩被美化藝術加工的故事所誤導,有,但不是主要因素,更根本的是,她們想逃離掙脫「優秀」的標籤,一方面羨慕對方似乎不在這個僵硬窒息的框架中,另一方面期待這樣的墮落錯誤讓自己失去維持「考試」的資格。

在應試教育中反覆不斷累積的壓力,只要稍稍放鬆就不能維持高分的恐懼時刻逼迫著他們,因為成績好就是人生唯一的標準答案,而好的標準答案就是沒有絲毫鬆懈錯誤的滿分,他們越是在現代考試生態制度下獲得成功,反而就越容易形成狹隘偏執的脆弱思維,結果,成績越好,父母師長越放心,作為人的精神意志也就越脆弱不堪,讓其想逃避的想法不斷累積,最後爆發變成不顧一切,寧願用自毀的方式撕毀這張人生的考卷,他們不想繼續考過一個又一個,永遠止境被分數追趕著。

第二層謊言,考試生態下,塑造的成功思維

在考試中每一題都有正確答案,確認可以拿到多少分數,高分至滿分是成功的目標也是考試本身的正確答案,同樣也用以確認你這個人獲得了多少分,用一張張考卷一道道試題填滿學生時期,並將這套思維填滿今後的人生,成功只能是最頂尖少數人的,否則就算不上成功。

不及格就很失敗,沒前十名也失敗,擠進前三名,拚到第一名算成功了嗎?為什麼差幾分就可以滿分,成功在不斷比較競爭中,沒有盡頭終點更像是,還沒有落入失敗的「暫時狀態」,這種緊張感對成功是有好處的?那對於不斷尋求成功的人又是如何。

先不要玩遊戲,等拚上大學,找到好工作就可以,可以算是個大人,不該繼續玩遊戲了;現在年紀還小,談戀愛對你日後的成功沒有幫助,日後成功找到一份好工作,為什麼幾歲的人還沒對象!都幾歲的人,年收入沒有到達多少就太失敗,為了賺錢失去健康快樂也太失敗了…成功是需要伴隨著大量他人的失敗,而不斷被定義打入失敗,又是為了誰的成功?

太相信過往的養成經驗,將一切都看成某種考試,不斷追趕著他人制定的答案標準,跟風搶去網紅店吃飯先讓手機,為名牌包包而口袋空空,別人對你的評分決定你自我認同,學歷工作身高伴侶收入…成功讓你的快樂更多,還是失敗讓你的痛苦強烈?

第三層謊言,或許我也不該簡單定義,你自己想想可能更好

全世界的最通用語言是英語,而最多人使用的卻是華語,確實有很大原因就是中國人多,但世界最多人口的國家則是印度;台灣2021年平均薪資是67萬,但有68.31%受僱員工全年收入未達平均總薪資,因為薪資中位數為50.6萬元,而眾數則卻是39.8萬,但真正的有錢人又似乎不靠薪資;很多人為了健康會可能每周抽幾餐吃點素食料理,但很多時候那些「素食」都含有高油脂,以及遠超一般肉品的高納含量,吃了只是更不健康。

標準、正常、合理…等等,如何被你所確認?所謂的客觀事實又是怎樣被解讀變成主觀認知,如果以很自私的方式看待成功,成功應該是能讓我們感到快樂幸福的目標,吃美食時味蕾的享受讓我們愉悅滿足,拍下精緻美食分享炫耀同樣讓人感到某種快樂,一家高價又難排的名店美食更可以讓人有勝利的優越感,沒有要做任何批判攻擊,或試圖解析不同的高低優劣,那到底有多無聊啊,不都是些正常的人性反應。

作為一個天生的精神病患,我對多數的情感、認知、感受等等時常混亂不解,約有三年左右的時間極難分清現實與夢境,花費精力探索定義真實感,大段人生都在盡可能讓自己更「正常」,試圖理解人性,抱著自相矛盾的訊息,配合環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極近距離觀察分析,然後這就讓我更加混亂不解,常態合理反應與極端真實情緒,是真實與虛假的關係嗎?理性道德與本能慾望,為何被強分高下?真的有「正常人」嗎?

簡單用較自私的觀點看成功,就是讓自己快樂,外在獲得的評分認同快樂也沒有不好,只是,如果這樣的「成功」沒有帶來真正的快樂,反而是痛苦更多,到底為何緊抓不放?是因為別人的崇拜羨慕,那就好好享受所帶給你的快樂,是的,也沒有什麼不好的,追求快樂就放下痛苦吧。

如果,你真想要一個簡單明確的答案,「快樂就在心中」,各種外界的評價議論觀感與身體的舌頭味蕾皮膚觸覺等等,最後,都要回歸於內心對此做出的反饋,你想快樂就能快樂,當然,沒有必要搞極端,追求高難度目標,放棄財富只追求內在富足,我們不如輕鬆來點物質做基礎,再添加點精神上的潤飾美化,似乎就很可以了。

最後,自從接受自己就是天生的精神病患,感覺整個人都精神了不少,笑~

我很喜歡的,梵谷 星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