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聊聊孩子們在學習路上,有可能會遇到的挫敗經驗。
“如果孩子考最後一名,或成績不佳,父母是否依然愛他/她?”
或許,這個答案,我們可以毫不思索地回答「當然還是會依然愛孩子」,因為,理智上我們可以理解,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擅長唸書,正確地來說,應該是指不是每個孩子都擅長「考試」。但,當孩子真的考最後一名時,我們是否又可以平靜並且給予鼓勵的面對這個結果?
“考最後一名就表示不是唸書的料嗎?”
考最後一名,不見得就無法在學習成長的路上,找到適合自己更深入研究的領域。什麼意思呢?有些孩子,或許在某些領域上,有獨特的天賦,但不見得是每科都能名列前茅或均衡發展,也有些孩子,偏愛或特別有興趣的是課外學問,像是:智慧機器人研究、電動車研究、科普知識、文字創作、演說辯論……等,這些都不是學校傳統教育內會教授的範疇,也無法在正常的「考試科目」上呈現任何優異的數字,部分僅能靠社團或是校外活動逐漸培養。
當這個無法被具體量化的成績數字背後,若沒有被啟發或鼓勵,甚至進一步陪伴孩子去做更深入的探索,或許,就單因表面上的成績不佳,這樣的孩子從此就被貼上「不會唸書」的標籤,更甚或,我們會因此埋沒了一個在某些領域能發展優異的人才。
以我自己曾有過的經驗,在高二時期,因數學成績不是非常理想,整體成績也在競爭激烈的第一志願市區公立高中班上,屬後段的學生。而曾經有過在段考後,班導師發考卷時,邊用”戲謔”的態度,”暗示”我的成績不佳,因此拖累了全班該科的平均分數。雖然,當下感到非常羞愧且難過,但,也讓我開始思考,是否真的完全不適合唸書?
後來,因自己對文字創作的熱愛,以及其他某幾個科目,幾乎可以拿到滿級分的成績,不願因此放棄,而努力為自己拚搏,大學時期也因此考上中文系的文學創作領域。在大學時期的某次通識課,因接受到經濟、企管類課程,更間接發覺自己對企管、行銷類的知識非常喜愛,便開始旁聽一些系外的課程,同時在大三課餘時間自修,大四時決定報考經濟系研究所。
當時,父母非常反對我的選擇,因並非商管本科系的學生,且高中時期的數學科目並不理想,跨領域考研究所並非易事,失敗率太高,極力勸阻我放棄,並且要求我依照他們的願望,去報考教育大學研究所,未來可朝老師的職涯發展。但,叛逆的我,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沒有因過往考試曾有過的失敗而否定自己,並且也如願考上國立大學的經濟研究所,讓自己培養跨領域的其他知識。
在傳統教育體制下,若沒有對自己的堅持或因接觸課外知識,很容易受到外界聲音的影響,無法認識真正的自己,這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往往,讀書與考試常常被綁在一起,卻忘了這兩件事背後的本質不同。讀書,或是研究的本質,在於整體過程中,如何建立對研究知識脈絡的深入探索與挖掘,透過不斷閱讀和吸收,建構自身對研究該領域進一步的基礎。而考試,往往可從不斷練習,或是抓到如何考試的訣竅,讓自己在學校教育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拿取高分。
“努力,是為了讓未來的自己能有選擇的權利。”
對於考試成績不佳的孩子,我們該用更正面的態度與孩子分享,並且瞭解為何考試成績不佳的原因,是真的對於唸書毫無興趣,又或是沒有找到正確方法去激發熱情?
若目標不對,則努力白費,所謂的目標並不僅是考試成績,或是能否擁有名校加持的光環。而是要能讓孩子們理解,在讀書及學習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是為了讓未來的自己,能有選擇的權利,所以累積各種學習經驗、參加課外活動的深度學習、培養課外閱讀的能量,都是逐步累積自己實力的養成。
“因無法專心而導致的成績不佳可能來自於自信低落或焦慮”
在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上,曾有心理治療師分享臨床經驗,當發現孩子無法專注於學習時,可能是來自於焦慮障礙或自我懷疑的心理狀態。原因可能來自於長期接受身旁親友或同儕的不斷辱罵,而讓自我信心逐漸喪失,也會因此對信心的建立逐漸瓦解,當偶爾的考試成績不佳,則會產生惡性循環導致孩子對唸書的興趣漸失。
“鼓勵,是最好的支持。”
當我們面對孩子學習成績不佳時,鼓勵與陪伴,則是最好的支持,與孩子共同面對及建立對成績不佳這個結果,如何調整改善的策略。甚至可以一同與孩子建立簡單的讀書計畫,將大的目標切割成許多能易於完成的小任務,透過持續累積完成小任務的成就感,逐步建立對學習的熱情及興趣,也讓孩子們逐漸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和喜歡的領域,並且能逐步成就未來更好的自己。
#成績不佳≠不是唸書的料
#鼓勵是最好的支持
#歡迎分享你們的故事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