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8/07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德國憑什麼-一個英國記者對成熟國家的觀察報告》

本書作者John Kampfner是一位英國電視及廣播新聞評論員,也曾當過紀錄片的製作人,而在這之前,他是曾被派駐東柏林及莫斯科的記者,在德國及俄國近距離觀察了好一段時間。

因此原文書名《Why the Germans Do it Better》意指的是”Better than England”,德國身為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曾經國土滿是斷垣殘壁,卻在短短幾十年後,重新成為歐洲,甚至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國家,在許多方面的影響力都遠超英國,成為許多英國人心中的一個疙瘩,即使他們不想承認落於人後的事實。

於是作者藉由他對於德國這數十年的觀察,以七個主軸分頭出發,並穿插與英國或其他歐洲國家的比較,寫下這本書,希望能讓讀者了解,德國到底做了那些不一樣的事,才得以站上歐洲數一數二的領導地位。但書中也不全講好話,對於德國過去政策的不理想,及社會現存的缺陷,也都一五一十地呈現,這本書不會讓人覺得在吹捧德國,它只是說出了事實而已。

而因為本書是以主題式分段,不同於傳統歷史書籍的時間軸排序,比較難讓讀者對於歷史演進有清晰的概念,若能先讀過像是《梅克爾傳》這樣按照歷史演進寫成的相關書籍,就可以將本書當成一種補完資料,讀完它就能了解,德國鮮為人知的一面。

比如說,可能很少人知道,德國的GDP有80%來自於家族企業,在國際上嶄露頭角的中小企業,有三分之二都立足於居民不滿五萬人的小城鎮,德國很多致力於小眾市場獲得傑出成就,但品牌名聲卻不為人知的「隱形冠軍」,這點和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也有點類似。而德國的跨國大企業也並非都集中於首都,賓士和Bosch的總部在斯圖加特,西門子和BMW在慕尼黑,福斯在沃爾夫斯堡,Adidas及PUMA則位於黑措根奧拉赫(Herzogenaurach)等等,有別於其他西歐國家,重要產業幾乎都位於首都圈的情況,德國這樣的生態有助於減少區域發展的不平等,接連而來的社會問題也比其他國家少得多。

還有一點很特別的是,德國在1976年制定法律,要求大公司要將董監事會的一半席位交給工會的勞工代表,中型公司則是三分之一,這是絕大多數國家都不可能發生的光景,這讓德國的工人們非常習慣在會議室參與公司決策,而公司老闆也很習慣到員工餐廳吃飯,勞資雙方的隔閡與衝突顯然相對少很多,研究也證明這樣的公司更有錢,更有競爭力。這或許也能解釋,為何德國到2015年才引進「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因為絕大多數勞工能靠著協議談到更好的薪酬,只有少數底層被剝削的勞工可能受惠,通過之後反而可能讓更多人的薪水降低了。

收容大量難民也是德國值得驕傲的一段故事,不管是《誰是外來者》所述的越南船民,或是後來大量湧入的敘利亞難民,及俄烏戰爭造成的烏克蘭難民,德國都對他們張開歡迎的雙手。即使不可能全國上下一心接納難民,時不時仍會有衝突事件登上新聞版面,但這樣的政策也確實填補了不少勞動力的空缺。除了政府會提供實質的補助及語言、職訓課程,許多民間的有志之士也不斷集思廣益協助難民融入社會,像是有人把廢棄的場域整理成聚會場所,廣邀文化界的名人,像是演員、策展人、作家、電影人、音樂人等等來此舉辦公益活動,成功地讓那些反對難民的鄰居受到吸引,參加一個又一個與難民同席而坐的藝文活動,隔閡也就能逐漸降低,真的是很有智慧的做法。

若時常關注國際新聞,應該會知道德國與中國的關係相當密切,即使梅克爾對於西藏問題相當不諒解,仍會定期與中國高層會面,因為打從鄧小平時代開始,德國的企業家就大量押注中國,數億人的消費者市場讓他們嚐到甜頭,經濟數據不斷成長,以為未來無限美好,甚至最後還加入了中國的一帶一路,讓杜伊斯堡成為一帶一路的終點,中國也在此成立港口集團,短短數年已威脅到德國第一大港-漢堡的地位。除此之外,近年來許多大型或高階公司都面臨中國的收購,即使沒有完全買斷,也成為最大股東,當德國最大的機器人工程公司KUKA被收購時,還引發很大的爭議,雖然最後還是落入中國手中。另一方面,德國雖然像是造車之類的技術實力堅強,數位基礎設施卻很落後,也讓華為有了可趁之機,德國近年來的電信設備皆為華為提供,華為手機也有第二名的銷售成績,第一則是三星。過去與中國合作的經濟成長方程式,明顯已受到挑戰,在美中對抗越演越烈的現代,德國勢必要好好思考如何走出不一樣的路。

德國的教育也是時常被推崇的,在台灣的書店也常常可以看到,像是《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之類的書籍。他們的技職教育尤其成熟,人民所得的差距沒有其他先進國家那麼大。但在近年的OECD國際學生評量計畫中,德國學生在數學、科學、閱讀方面的分數卻接近墊底,讓德國教育界陷入震驚,甚至還延長了學童的上學時間。教育系統大師Andreas Schleicher也表示,德國年輕人受的教育,太重視順應特定雇主和企業需求,而不是在發現並跟隨獨特天賦。但在科技飛躍成長的AI時代,只有能發揮獨特天賦的人能帶領企業和社會嶄露頭角。德國過去引以為傲的教育體制,看來也須要因應時代做出改變。

德國的其他觀察報告,就留給有興趣的讀友們慢慢研究了,我認為對於德國近代史完全沒有基礎的人,會在閱讀本書時感到相當吃力且缺乏系統性,很建議先看過梅克爾的相關著作再來讀會比較好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少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