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3|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不能遊學戒第七(菩薩戒四十八輕之七)

     

    不能遊學戒第七(菩薩戒四十八輕之七)

     

    《佛說梵網經講錄》慧僧法師(19051982)講。果靖居士校訂

     

     

    經文:若佛子。一切處有講法毗尼經律。大宅舍中有講法處。是新學菩薩。應持經律卷。至法師所。聽受諮問。若山林樹下。僧地房中。一切說法處。悉至聽受。若不至彼聽受諮問者。犯輕垢罪。

     

    所謂「一切處」:通指僧坊俗地。「大宅舍」:專指居士等俗家人住所。「山林」等:是專指僧人住所。「法毗尼經律」:法,名軌持;毗尼,名滅,滅一切惡也。法、毗尼,是所詮的道理。經律二字,是能詮之法。「經」是詮法,「律」是詮毗尼。毗尼正翻為律。凡在一切處,不論僧地俗地,有講經律者,新學菩薩應前往聽講諮問,若故意不往聽法者,犯戒。

     

    具緣:此是遮業。四緣成罪。

    (一)  是講法律:是講佛法,講經律。

    (二)  講法律想。

    (三)  不往心:沒有去的心。

    (四)  不往聽,日日結罪。

     

    開緣:

    若不解:或不懂法師之語言。若病:或有病在身,行動不便。若無力:或體力孱弱,精神勞拙。若彼顛倒說:或該說法者顛倒說。若護說者心。若數數聞,已受持,已知義:或者本身已多次聞該經律,已經受持,且熟悉其義,深有所解。若多聞。若聞持。若如說行。若修禪定不欲暫廢:或另有些修行者,本身已屬多聞,或晝夜六時,精進習禪,或讀誦受持,不欲暫廢。於此種因緣下,可以不往。若鈍根難悟,難受難持:或相反地,某人根性愚鈍,屢聽不解。若不往者,皆不犯。(編註:經典並無開緣的說法)

     

    現略說四料簡:(1)戒急乘緩。(2)乘急戒緩。(3)戒乘俱急。(4)戒乘俱緩。「乘」,是法門的一個別名。例如:坐禪、誦經、持咒、禮佛、拜懺等。乘著這個乘,可以由凡夫地至如來地。「戒」,是指戒律而言。

     

    1)修道「戒急乘緩」者:生善道,不能聞法。這個人持戒很嚴,但是不用功修行。這樣人只能夠生到善道,但是沒有聞法的機會。因為他對於法門不用力,不下功夫,所以沒有聞法的機會。如得生天上,徒持戒而不用功修行,只享天福。天福報盡,還要墮落。

     

    2)「乘急戒緩」者:在惡道,能聞法。這個人很用功修行,但對於戒律方面,馬馬虎虎,不堅持淨戒,雖然墮入惡道,但尚能聞法。如天龍八部中之迦樓羅(大鵬金翅鳥),摩睺羅伽(蟒頭人身)等皆是。龍亦是乘急戒緩之例證。往昔因為勇猛用功,乃得神通。但因不嚴持戒律,終墮龍身。

     

    3)「戒乘俱急」:生善道,且能聞法。這是最理想之一類,既用功修行,又持戒精嚴。故不但能生善道,且能聞法。

     

    4)「戒乘俱緩」:生惡道,又不能聞法。既不用功修行法門,又不行持戒律,戒乘俱緩的人,這就危險了,永久在三惡道,沒有出頭的日期。佛出世時光明普照三惡道,乃至地獄眾生也能超生。但若宿世與三寶沒結緣,就見不著這個光;與三寶有緣,才能見著光而得度。

     

    修道人自身固然要持戒嚴謹,鞭策諸根,絲毫匪懈,但決不可輕慢他人不持戒。《摩訶止觀》云:「不可以抨量眾生。智如如來,乃可抨量。」不可以凡夫的眼光去抨量眾生,要智慧像如來那樣,才可以抨量眾生。如定光佛,誰能看他像個佛呢?平常邋裏邋遢的,走路歪裏歪斜的,這樣的人,誰能恭敬他呢?但他是大權示現,只有永明壽禪師才能認識他。凡夫人,誰能認識他是定光佛化身(就是長耳和尚)?同理,諸佛菩薩有時以相反姿態出現,除非具智慧眼者,否則不可妄斷,以免招致過患。

     

    漢地南北朝時,梁武帝原本是信道教,且對道教很信。後來受到誌公禪師和其他高僧的度化,他就改信奉佛教,對道教也就疏遠了。道教也修苦行,也用功,但是不講斷瞋,所以他們見皇帝信佛了,就起瞋心、嫉妒心,不高興地都往北走了。走到北魏國,他們想要出風頭,要跟佛教鬥法。

     

    在那時候,有一位白竹(音譯)法師。這個法師也是邋邋遢遢的,也喝酒,也吃肉,蔥韭薤蒜更不用提,身上簡直是很髒的。他一沒有錢,就向當地法師去要錢,要了錢,買酒買肉,就這麼樣吃。別人就對這給錢的法師說:「法師呀!你有錢給他幹什麼?這樣人是造業鬼,你給他幹什麼?」他說:「哎!他也是個人嘛!你們說的,你還能餓死他嗎?你不也得叫他活著嗎?」但是這個法師不是凡人,他知道白竹(音譯)法師不是一個平常人,而是大權示現,示現這麼樣的一個人。

     

    當時,由南朝往北朝去的老道,有六千人,和尚也聚了六千人。就像大法東來似的,東台上六千,西台上六千,這麼兩方面,一方面是和尚,一方面是老道。老道有法術,六千和尚在台上坐的時候,每個人都披著袈裟。(古年的袈裟沒有鉤環,就是往上一搭,就那樣散鬆的,就是這樣。有鉤環,是從唐國道宣律師那個時候,才開始有鉤環。南北朝那時候,還沒到唐,所以沒有鉤環。)這時候,六千和尚的袈裟都掉了,就在空中旋轉,就像旋風似的轉。轉完之後,袈裟回來了,每個人又給披上了。還不能錯,誰的還歸誰的,一點不差!

     

    你看!六千個人,不是一個、兩個人,六千個人,他能認識這麼清楚,這個法術不小啊!鬧騰一陣,轉完了,這老道就說:「你現一,我現二。」意思是,如果你現一種神通,我就現兩種。把這一段現完了,該要和尚現了。和尚誰會這套呢?誰有這個神通呢?但是,前面講的那個不是凡人的法師,也在和尚座中,法師就說:「那白竹來了沒有啊?」白竹就是那邋遢和尚,他在那大眾和尚後邊睡覺。人家說:「叫你啦!」白竹問說:「叫我幹什麼呢?」人家說:「幹什麼?叫你,你就去。」他剛睡醒,揉揉眼睛,就去了,還說:「方才你們都說些個什麼話,我都沒聽見呢?」老道說:「你現一,我現二。」

     

    他就站起來了,說:「我現一,那你現二吧!」老道卻現不出二來了,這沒辦法了,這一下他也失敗了,二又現不出來了。白竹說:「你還做些什麼事,我都沒看著呢?」老道說:「把袈裟在空中旋轉一陣,之後又給披上。」「那麼你們再做一次我看看。」老道要再做,也不行了!他法術使不出來,做不到了。你看!有這麼一個邋遢和尚,就把他給降伏住了。

     

    當時的道教是吃葷的,以後才跟佛教學,才在各處的也都吃素了。那時候他們道教吃葷、喝酒,所以這個法師說:「我們吃齋茹素的人,不能跟你們吃酒嚥葷的人比法。我們這兒有吃酒嚥葷的人。」就找這白竹法師。白竹法師,平常他是喝酒、吃肉的人。平常誰認識他呢?但是,他可是一個了不起的有神通之人。平常人不認識,只有那個法師才能認識。所以《摩訶止觀》說:「智如如來,乃可抨量。」平常人,不可以拿凡夫眼去看眾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Sir George 救急先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