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楷體是怎麼成為「標楷體」的——楷體的三種演變過程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回我們介紹了正體文字的隷變,其標誌着中國文字由古文系統到今文系統的變遷,然而正體的發展要在經歷了由隸書到楷書,才算真正穩定下來。以下我們便談談楷書發展由形成到成熟的三段時期。

一、早期楷書

楷書始於魏晉南北朝,其時人們發現隸書雖則華美,但蠶頭雁尾的字體並不便於上下連貫。為了書寫的便捷和流暢,人們漸漸減少隸書的波磔,横劃從隸書的向上挑出轉成往下按頓和向左回收,撇劃收筆由按頓變成挑出,形成勾、挑、趯等形態,而文字也漸從扁形大致結成方正,於是文字便更容易作上下連貫。書法史上,初期楷書的奠基者一般被認定為鍾繇(代表作:《宣示表》、《薦季直表》)和王羲之(代表作:《樂毅論》、《黃庭經》),兩人的字體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及後,中國分割成南北朝,楷書頓分「北碑」和「南帖」雙途發展﹕南方士人好老莊、尚自然,書風清朗而疏以逸氣,力圓勁而出以秀潤,碑少帖多,大致維持鍾繇和王羲之的書風;而北朝由少數民族入主,其性格剽悍和崇尚武力皆現於書風,故北碑結體傾斜,點畫露鋒,轉折位雄奇角出、豪健爽辣,代表作有《楊大眼造像記》、《張猛龍碑》等。

raw-image
raw-image

而世情「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書風亦然。在南北朝末期乃至隋朝統一,南方文化漸滲北朝,書風也合二為一,漸現渾穆遒勁的《龍藏寺碑》、端整妍美的《蘇孝慈墓誌》等,可謂「洗六朝之餘習,開歐褚之先聲」,在書史上承先啟後,成為唐楷的根基。

raw-image

二、開元字樣

唐代之初太平盛世,太宗著重教化修文,楷書更在北碑南帖的基礎上有空前發展,數位書家所作的正體都各具特色。當中的表表者有初期的歐陽詢,其字點畫勁挺、結體瘦峭;中期的顏真卿,其字點畫渾厚、結體寬博;晚期的柳公權,其字融合歐顏之風,雄秀挺拔。這段時期楷書日臻圓熟,諸位書家的楷書都成了日後人們寫正體的模範。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三、楷書確定

唐楷以後,正書發展一方面典範已定,另一方面也意味其已走向窮途,故宋以後人們都傾向行書化,擺脱唐楷的法度森嚴而轉向重視作品的美感意趣,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當中也偶有異軍如元代的趙孟頫,其字線條流暢、温潤遒美,和歐、顏、柳並列楷體四大家,但終究其字之韻味也不離前人所書和略滲的行書元素。至於清代碑學興起,人們復臨魏碑和唐楷,也僅舊酒新瓶了。

raw-image
avatar-img
64會員
164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稽古齋 的其他內容
前面幾次我們從甲骨文、金文開始談起,一直經過了戰國文字和篆書,現在來到隸書,還特別要談文字演變上的術語:「隸定」與「隸變」。
之前談過戰國文字的多樣性,現在來介紹秦統一六國後出現的篆書。
古文字學界傾向把古文字分為三期:殷商、西周春秋、戰國。上一次介紹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主要在殷商和西周初期使用,金文則起於殷商晚期,一直延續至戰國時期,但隨着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愈來愈疏遠,並有發展出不同的書寫載體,各國的文字愈來愈有自己的獨立發展軌跡。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文字。由於西周至戰國時期,「銅」稱為「金」或「吉金」,因此銅器就是金器,銅器上的文字也就稱為金文。青銅器裏「鐘」和「鼎」的數量很多,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以「鐘」和「鼎」概括一切青銅器,金文的別名又叫「鐘鼎文」。
說起古文字,通常是怎樣排列次序呢?大概都會聽過「甲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順序,這是按字體出現的先後來排序,不過當中有些字體曾經是在同一時空中一起存在過的。這次先為大家介紹甲骨文。
前面幾次我們從甲骨文、金文開始談起,一直經過了戰國文字和篆書,現在來到隸書,還特別要談文字演變上的術語:「隸定」與「隸變」。
之前談過戰國文字的多樣性,現在來介紹秦統一六國後出現的篆書。
古文字學界傾向把古文字分為三期:殷商、西周春秋、戰國。上一次介紹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主要在殷商和西周初期使用,金文則起於殷商晚期,一直延續至戰國時期,但隨着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愈來愈疏遠,並有發展出不同的書寫載體,各國的文字愈來愈有自己的獨立發展軌跡。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文字。由於西周至戰國時期,「銅」稱為「金」或「吉金」,因此銅器就是金器,銅器上的文字也就稱為金文。青銅器裏「鐘」和「鼎」的數量很多,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以「鐘」和「鼎」概括一切青銅器,金文的別名又叫「鐘鼎文」。
說起古文字,通常是怎樣排列次序呢?大概都會聽過「甲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順序,這是按字體出現的先後來排序,不過當中有些字體曾經是在同一時空中一起存在過的。這次先為大家介紹甲骨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都說《尚書》跟《詩經》是最早的傳世文獻,到底有多早呢?以《尚書》來說,學者程文敏在《尚書學史》中,對「今文尚書」這部分(共29篇)給出了一定的著成時代範圍估計。 從這個表可知,目前看到的《尚書》,其內容著成的估計時代,涵蓋極大的時間範圍,介於武王時代(公元前11世紀),到戰國晚葉(公元前4-3世紀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學習書法,通常要從楷書學起,然而楷書很困難,也幾乎沒有應用之處,那麼,為什麼要學楷書呢? 學習楷書通常會學習某一名家的字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是最普及的,但普及不等於簡單、容易,歐、顏、柳都是百代宗師,他們的書法建立在高深的功力上,尋常人花十數年功夫,恐怕還不能窺其門徑。那麼為什麼還是要學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都說《尚書》跟《詩經》是最早的傳世文獻,到底有多早呢?以《尚書》來說,學者程文敏在《尚書學史》中,對「今文尚書」這部分(共29篇)給出了一定的著成時代範圍估計。 從這個表可知,目前看到的《尚書》,其內容著成的估計時代,涵蓋極大的時間範圍,介於武王時代(公元前11世紀),到戰國晚葉(公元前4-3世紀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學習書法,通常要從楷書學起,然而楷書很困難,也幾乎沒有應用之處,那麼,為什麼要學楷書呢? 學習楷書通常會學習某一名家的字帖,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是最普及的,但普及不等於簡單、容易,歐、顏、柳都是百代宗師,他們的書法建立在高深的功力上,尋常人花十數年功夫,恐怕還不能窺其門徑。那麼為什麼還是要學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