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篆就有大篆嗎?大小篆要怎麼區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之前談過戰國文字的多樣性,現在來介紹秦統一六國後出現的篆書。

篆書分兩種,一種叫大篆,一種叫小篆,究竟有什麼分別呢?其實在漢代的《說文解字》中就記錄了三種不同的古文字字體,它們分別是小篆、古文和籀文。現在學者們得到的共識是:小篆屬於秦統一文字後的字體,而古文則是六國使用的文字,籀文就是秦國使用的字體,也叫做大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古文和籀文應是同時代的字體,而小篆出現的時代比較晚。另一方面,在《說文解字》中看到古文或籀文的字體常常比較複雜,小篆字體的筆劃卻是比較簡潔,例如「一」字、「琴」字等等,不勝枚舉。

raw-image

大篆也就是籀文,究竟是從哪裏來的呢?為什麼我們在談戰國文字時完全沒有提到呢?其實這答案是容易猜想卻難以證明的。在西漢時期,朝廷的藏書中有一部名叫《史籀篇》的字書,它是比《說文解字》還要古老的字書,可是經過王莾篡漢等亂事後,這部書就失傳了。到了東漢,許慎在寫作《說文解字》時,他認為籀文字體就是從《史籀篇》裏繼承下來的。但由於現在《史籀篇》已經失傳,這個問題可說是死無對證了。

但是,當我們考察春秋戰國的青銅器銘文字體時,就發現不少金文字體竟然能與籀文或古文字形相吻合。例如「聞」字,在《說文解字》的古文字形,是寫為左邊「耳」字部,右邊一個「昏」字。這個字形在戰國時期的「中山王圓鼎」銘文中可以互相對應。這些例子說明《說文解字》中的古文、籀文字形並非憑空捏造,而是確確實實曾經存在過的,只不過到了統一文字後,小篆字體不再採用這些字形了。

raw-image

小篆字體得以確立為標準字體,實是因為秦朝政府的在政治方面嚴加執行,並且透過《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三本字書來公佈標準字形。後來,秦始皇年間又進行了多次刻石,以標準小篆字體寫成詔書刻在石板上,但這些石板現在也沒有完整保存下來,流傳的只有拓印或摹刻版本了。

自秦朝訂定小篆字形後,流傳下來的也不是只有《說文解字》的小篆,其實《古文四聲韻》、《汗簡》、《集篆古文韻海》等書,以及一些石經殘片也保留了小篆字形。《古文四聲韻》、《汗簡》等書固然有其價值,只是經過歷代考證,書中有不少偽字、錯字,所以可信性比《說文解字》的篆體來得低。後世學者多數在談小篆時會以《說文解字》為標準,再援引其他資料來源互相對比。

秦朝的統一文字,對於漢字字體的發展有着承先啟後的作用,統一六國文字、頒佈小篆,是對甲骨文、金文、陶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的大整理,而隸書則是現代漢字的開端。下一次來談談從篆書演變到隸書,是如何對現代漢字產生深遠影響。

avatar-img
64會員
164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稽古齋 的其他內容
古文字學界傾向把古文字分為三期:殷商、西周春秋、戰國。上一次介紹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主要在殷商和西周初期使用,金文則起於殷商晚期,一直延續至戰國時期,但隨着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愈來愈疏遠,並有發展出不同的書寫載體,各國的文字愈來愈有自己的獨立發展軌跡。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文字。由於西周至戰國時期,「銅」稱為「金」或「吉金」,因此銅器就是金器,銅器上的文字也就稱為金文。青銅器裏「鐘」和「鼎」的數量很多,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以「鐘」和「鼎」概括一切青銅器,金文的別名又叫「鐘鼎文」。
說起古文字,通常是怎樣排列次序呢?大概都會聽過「甲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順序,這是按字體出現的先後來排序,不過當中有些字體曾經是在同一時空中一起存在過的。這次先為大家介紹甲骨文。
古文字學界傾向把古文字分為三期:殷商、西周春秋、戰國。上一次介紹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主要在殷商和西周初期使用,金文則起於殷商晚期,一直延續至戰國時期,但隨着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愈來愈疏遠,並有發展出不同的書寫載體,各國的文字愈來愈有自己的獨立發展軌跡。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文字。由於西周至戰國時期,「銅」稱為「金」或「吉金」,因此銅器就是金器,銅器上的文字也就稱為金文。青銅器裏「鐘」和「鼎」的數量很多,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以「鐘」和「鼎」概括一切青銅器,金文的別名又叫「鐘鼎文」。
說起古文字,通常是怎樣排列次序呢?大概都會聽過「甲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順序,這是按字體出現的先後來排序,不過當中有些字體曾經是在同一時空中一起存在過的。這次先為大家介紹甲骨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七 中國第一本系統地描述漢語語法的作品是馬建忠寫的《文通》(後人習慣稱之為《馬氏文通》19),於清光緒廿四年出版 (公元1898年),正值戊戌政變之年。行內人都知道,《文通》曾經長期被批評照搬西方的語法 (其實馬建忠以拉丁語為本),用西方語法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七 中國第一本系統地描述漢語語法的作品是馬建忠寫的《文通》(後人習慣稱之為《馬氏文通》19),於清光緒廿四年出版 (公元1898年),正值戊戌政變之年。行內人都知道,《文通》曾經長期被批評照搬西方的語法 (其實馬建忠以拉丁語為本),用西方語法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