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看得懂現代漢字,卻看不太懂甲骨金文和篆書——談隸定與隸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面幾次我們從甲骨文、金文開始談起,一直經過了戰國文字和篆書,現在來到隸書,還特別要談文字演變上的術語:「隸定」與「隸變」。

隸書始於秦朝,是為了方便書寫公文而進行的字體改革。我們可以從秦國的青銅器和秦代的竹簡上看到早期的隸書。早期的隸書在筆劃上由篆體的圓滑變為方折,但在文字部件上仍能看見許多篆體的痕跡。東漢的建碑風氣極盛,隸書到了東漢才擺脫篆體的影響,碑體隸書較早期隸書更為扁平方橫、莊重典雅,這時期的隸書確立了它在字體演變史不可磨滅的地位。

raw-image

從篆書演變為隸書,要把許多彎曲的線條化成方折的筆劃,既是一種轉化,也是一種破壞。「隸定」、「楷定」指的是由篆書改定為隸書、楷書的這道程序,現今的字體也是經過「隸定」、「楷定」而確定下來。「隸定」尚屬一個中性的描述,「隸變」則是指隸書對篆體的改變,可能對文字的獨特性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以下我們直接舉例說明。

raw-image

「秦」、「泰」、「春」、「舂」這四個字,從隸書和楷書來看,字體的上半部非常相近,甚至可說是完全相同。但這四個字的篆體裏只有「秦」和「舂」兩個字的結構相近,「泰」、「春」的字體結構非常不同。「秦」和「舂」都是像用手拿着杵來搗稻、擣米,使稻米與稻莖分離。「秦」字下面的「禾」就是稻,「舂」字下面的「臼」則是搗米的器具。這兩個字都是會意字。「泰」字則是形聲字,聲符是「大」,隸變後這個聲符便併入「泰」字的上半部份。《說文解字》指「泰」是「滑」的意思,字形像是水從雙手之間往下沖。「春」字也是一個形聲字,由「艸」、「日」與聲符「屯」組合而成,隸書裏「艸」和「屯」轉化為「春」字的上半部份,只保留了「日」字。「春」字本身指植物生長的季節,也就是「春天」、「春季」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四個例子在篆體中有不同寫法,而在隸定和隸變之下,它們的寫法統一了。從寫字的角度而言,似乎不需要學習許多繁複的形體就能寫出不同的字,但從文字理解的角度而言,隸定下來的字就失去它們的獨特性,更難以從字形看見字義。

raw-image

隸定與隸變把大部份文字的特徵都改變了,現代人在只學習楷體的情況下,要通讀篆體字時普遍感到困難,更遑論要讀懂甲骨文和金文了。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64會員
164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稽古齋 的其他內容
之前談過戰國文字的多樣性,現在來介紹秦統一六國後出現的篆書。
古文字學界傾向把古文字分為三期:殷商、西周春秋、戰國。上一次介紹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主要在殷商和西周初期使用,金文則起於殷商晚期,一直延續至戰國時期,但隨着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愈來愈疏遠,並有發展出不同的書寫載體,各國的文字愈來愈有自己的獨立發展軌跡。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文字。由於西周至戰國時期,「銅」稱為「金」或「吉金」,因此銅器就是金器,銅器上的文字也就稱為金文。青銅器裏「鐘」和「鼎」的數量很多,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以「鐘」和「鼎」概括一切青銅器,金文的別名又叫「鐘鼎文」。
說起古文字,通常是怎樣排列次序呢?大概都會聽過「甲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順序,這是按字體出現的先後來排序,不過當中有些字體曾經是在同一時空中一起存在過的。這次先為大家介紹甲骨文。
之前談過戰國文字的多樣性,現在來介紹秦統一六國後出現的篆書。
古文字學界傾向把古文字分為三期:殷商、西周春秋、戰國。上一次介紹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主要在殷商和西周初期使用,金文則起於殷商晚期,一直延續至戰國時期,但隨着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愈來愈疏遠,並有發展出不同的書寫載體,各國的文字愈來愈有自己的獨立發展軌跡。
金文,是指青銅器上的文字。由於西周至戰國時期,「銅」稱為「金」或「吉金」,因此銅器就是金器,銅器上的文字也就稱為金文。青銅器裏「鐘」和「鼎」的數量很多,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以「鐘」和「鼎」概括一切青銅器,金文的別名又叫「鐘鼎文」。
說起古文字,通常是怎樣排列次序呢?大概都會聽過「甲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的順序,這是按字體出現的先後來排序,不過當中有些字體曾經是在同一時空中一起存在過的。這次先為大家介紹甲骨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整理一下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畢竟是筆記,有些可能對相關科系是常識,有些說得很簡單,有些可能沒連貫的邏輯。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劉建仁先生大作: 刣 thai5 𢦏《說文》:傷也。从戈。才聲。 《說文解字繫傳》走該反, tsai 音,傷也。從戈才聲。 [臣鍇曰:「哉、烖(災)、裁、載、栽之類字從此。」]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認為它的本義應該是“殺”甲金文字形到了西周時候,兩字形變為一個字形,如下: 此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
Thumbnail
我字寫得醜,以前學校每星期有一堂書法課, 老師規定嚴格,一定要用墨條在硯台磨出濃黑墨汁,毛筆沾墨寫字。 明明認真寫,但作業都是拿大丙,發回習字本時, 老師打從鼻孔重重那聲哼,讓人對書法課心生恐懼。 看看張才智老師字寫得多好。 介紹卡寫「多年臨池苦練,使隸書熔鑄多種碑帖的特色, 兼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整理一下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畢竟是筆記,有些可能對相關科系是常識,有些說得很簡單,有些可能沒連貫的邏輯。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劉建仁先生大作: 刣 thai5 𢦏《說文》:傷也。从戈。才聲。 《說文解字繫傳》走該反, tsai 音,傷也。從戈才聲。 [臣鍇曰:「哉、烖(災)、裁、載、栽之類字從此。」]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認為它的本義應該是“殺”甲金文字形到了西周時候,兩字形變為一個字形,如下: 此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總體而言,「禮義廉恥」本來追求的其實可能是「科學的程序」、「明確的意義」加上「經濟的考量」和「精確的判斷」之總體價值觀。也就是說,若按古代字書的解釋以及古文和拼音文字的關聯去推敲,一個目前大家都熟悉的古代字詞或成語,不一定和後世及現代人解釋的意思完全一樣。……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
Thumbnail
我字寫得醜,以前學校每星期有一堂書法課, 老師規定嚴格,一定要用墨條在硯台磨出濃黑墨汁,毛筆沾墨寫字。 明明認真寫,但作業都是拿大丙,發回習字本時, 老師打從鼻孔重重那聲哼,讓人對書法課心生恐懼。 看看張才智老師字寫得多好。 介紹卡寫「多年臨池苦練,使隸書熔鑄多種碑帖的特色, 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