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字」怎麽來?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一次介紹了異體字的定義和幾個異體例子,這次續談「正體字」。

現在我們用「正體字」這個詞語時通常有兩種意思,一種是相對於「簡體字」、甚至帶貶義的「殘體字」而言,並且是強調其於繁簡方面的文化傳承正統性,這種定義下的「正體字」基本上等同「繁體字」。另一種意思則是相對於「異體字」而言的「正體字」。「正體」與「殘體」的相對是有褒貶的,「正體」與「異體」相對則較傾向事實陳述,較少寄託褒貶抑揚。我們先由歷代朝廷整理文字來入手,說明「正體字」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按照文字發展的脈絡來推斷,早在西周東周已經有官方正體字,但由於周王室保留下來的文獻資料極度有限,從文獻中無法確定周王室如何、何時進行過文字大統整。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出現「正體」與「異體」相對,是在戰國時期結束後,秦國統一六國文字。正體字的形成與政治有很大的關聯性,秦在政治上統一全國,就握有了統一文字的權柄,在這個情況下,只有秦篆是正體字,六國文字都變成了異體字。

三體石經殘片

三體石經殘片

漢代以來,由官方設立的「石經」在統整文字形體的工作上有很大影響。「石經」是指採用仔細校對過的儒家經典為底本,把經書內容全部刻在石碑上,要學習經書就要以石經為標準。東漢熹平年間出現第一次以隸書體刻成的石經,三國時代魏國正始年間刻成的石經則是以古文、小篆、隸書三種書體刻成的,因此又簡稱為「三體石經」。以上兩種石經至今已經殘缺不全,我們很難釐清當時正體字的面貌為何,但這些石經既能成為讀書人的經書標準版本,石經字體也自然是標準字體,有正體字的作用和功能。唐代開成年間以楷書所刻的石經,因為它保存得比較多,多部儒家經書都有大致完整的開成石經,所以可說是影響深遠的石經。

宋監本《爾雅》

宋監本《爾雅》

兩宋時期不再刻石經,而是命令國子監整理和校定儒家經書出版,簡稱「監本」。清代康熙年間以武英殿作為專門出版書籍的部門,由武英殿出版的圖書稱為「殿本」。監本和殿本都經過官方嚴格的校對和刊印工序,在古籍版本方面有重要價值。

以上的石經文字、監本和殿本書字體,是經過政府訂定的標準字,與標準字不同的寫法、或是民間流行使用的字體就是異體字,有些學者會稱它們為「俗字」。

清光緒二十九年五州同文局石印乾隆武英殿本《唐書》

清光緒二十九年五州同文局石印乾隆武英殿本《唐書》

這次對歷代文字整理稍作回顧,下一次會介紹中華民國政府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如何着手整理和統一文字。

avatar-img
64會員
164內容數
以儒學、古文字、武俠評論以及書法為主的文化普及工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稽古齋 的其他內容
接下來幾篇會跟大家談談最近頗熱門的話題:簡體與繁體。在談繁簡問題時,我們仍會使用到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前面介紹過的六書,特別是形聲字和與它有關的省形和省聲問題。另一個比較關鍵的是「異體字」觀念。這次先來說明什麼是異體字、異體字如何形成。
上文我們介紹了正體系統(篆→隸→楷)的演化,以下談談草體系統的發展。
正體文字的發展要在經歷了由隸書到楷書,才算真正穩定下來。以下我們便談談楷書發展由形成到成熟的三段時期。
前面幾次我們從甲骨文、金文開始談起,一直經過了戰國文字和篆書,現在來到隸書,還特別要談文字演變上的術語:「隸定」與「隸變」。
之前談過戰國文字的多樣性,現在來介紹秦統一六國後出現的篆書。
古文字學界傾向把古文字分為三期:殷商、西周春秋、戰國。上一次介紹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主要在殷商和西周初期使用,金文則起於殷商晚期,一直延續至戰國時期,但隨着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愈來愈疏遠,並有發展出不同的書寫載體,各國的文字愈來愈有自己的獨立發展軌跡。
接下來幾篇會跟大家談談最近頗熱門的話題:簡體與繁體。在談繁簡問題時,我們仍會使用到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前面介紹過的六書,特別是形聲字和與它有關的省形和省聲問題。另一個比較關鍵的是「異體字」觀念。這次先來說明什麼是異體字、異體字如何形成。
上文我們介紹了正體系統(篆→隸→楷)的演化,以下談談草體系統的發展。
正體文字的發展要在經歷了由隸書到楷書,才算真正穩定下來。以下我們便談談楷書發展由形成到成熟的三段時期。
前面幾次我們從甲骨文、金文開始談起,一直經過了戰國文字和篆書,現在來到隸書,還特別要談文字演變上的術語:「隸定」與「隸變」。
之前談過戰國文字的多樣性,現在來介紹秦統一六國後出現的篆書。
古文字學界傾向把古文字分為三期:殷商、西周春秋、戰國。上一次介紹了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主要在殷商和西周初期使用,金文則起於殷商晚期,一直延續至戰國時期,但隨着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愈來愈疏遠,並有發展出不同的書寫載體,各國的文字愈來愈有自己的獨立發展軌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七 中國第一本系統地描述漢語語法的作品是馬建忠寫的《文通》(後人習慣稱之為《馬氏文通》19),於清光緒廿四年出版 (公元1898年),正值戊戌政變之年。行內人都知道,《文通》曾經長期被批評照搬西方的語法 (其實馬建忠以拉丁語為本),用西方語法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1 若干問題的澄清 2.2 虛字 二 朱自清為王力的《中國現代語法》寫了一個序,起首的見解頗為透徹獨到,可惜這個見解被現今的漢語語言學者束之高閣,因而有關漢語語法的論述繁多,卻總是不見梗概。朱自清雖然不是語言學家74,對漢語的觀察卻相當有意思。下面引述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七 中國第一本系統地描述漢語語法的作品是馬建忠寫的《文通》(後人習慣稱之為《馬氏文通》19),於清光緒廿四年出版 (公元1898年),正值戊戌政變之年。行內人都知道,《文通》曾經長期被批評照搬西方的語法 (其實馬建忠以拉丁語為本),用西方語法
Thumbnail
導論:一個西方觀點的評述 八 中國語的確有一個悠長的文字學傳統,但因其不重視結構,便又不可與梵語的語法傳統和希臘的語法傳統同日而語了。眾多的文獻證據顯示這個傳統綿延至十九世紀末,未有斷絕,但亦沒有超越方塊字的框框。 按上文的敘述觀點,所有古老的語法傳統,包括中國語的「語法」傳統,都集中論述語言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其次是金文。就文字而言,周取代商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像是「黑盒子」的狀態。 像《尚書》和《詩經》這兩套公認時間最早的上古傳世文獻,後世認為最早的內容整理者是西元前6世紀的孔子,這時跟周人最後使用甲骨文的時間,相隔已500年;雖說當中的內容在西周勢力範圍內的流傳時間應當早於孔
Thumbnail
我們今天看到的五經,和當年先秦百家搞出來的那些原著,極有可能都不一樣了。 以《尚書》舉例吧。 《尚書》是我國最早的文學典籍之一,它本身叫做《書》,是夏、商、周三代政府公文的匯集,相當於上古朝代的國家檔案,其中最年輕的周代部分也要比同樣是古書的《春秋》、《論語》的時代更早幾百年。 本來時間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