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千古之謎(空與無的辯證)

佛說「空」,道云「無」,「空」與「無」千年來,始終難為世人所辨明,佛法剛引入中土,為使佛法利於傳播,常以道家的義理來釋譯佛法,稱為「格義佛教」,時間在漢末魏晉之時,當時即是以道家「無」來說明佛法的「空」,然而這完全是錯誤的釋義。那「空」與「無」要怎樣來理解才能正確的了義呢?

首先我們來析解佛法的「空」。金戒子本質是金子是吧!而金子這個具空性的本體(金子是生滅變化之物),金子以戒子`項鍊等形式來呈現在世上,即是「空即是色」。戒子只是金子的ㄧ種形式,本質是「空」,即是「色即是空」故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色,色即空。

所以佛法的「空」與「色」各為因果,當金子製成金戒子,果成因滅,當金戒子鎔成金子,果滅因成,因果循環,生生滅滅,即是生滅法。因而佛教講「世間萬法,生滅無常」。

接著談「無」,而道家的「無」在《道德經》十一章「三十輻共ㄧ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植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户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即是說車輪中的多條輻指向轂,轂是空的。這稱為“無”,故以“無”為利為用,泥做的陶器中空為無,這即陶器之所用,用之所在。造房室有牆`天花板`地板,是“有”,只為成就“無”(即窗戶),因而道家的“有”與“無”是有無相待`互為條件。故老子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故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家主張「無為」反對人為(合為偽),哲學的重點在「天」,即認為人類的幸福來自於天。所以要去除「偽」,存「真」。以「有」顯「無」,達到去「有」存「無」,以「無」為「有」,論證過程是「有而不有即無」「無而不無即有」。

「有而不有即無」這就是說不執著於「有」時為「不有」,「不有」即為「有」的超越是「無」。

「無而不無即有」是說,當「無」是「有」的超越,即不再是形式的「無」,即「不無」,而「不無」的效用則產生「有」。如此進入ㄧ種「無」「有」的循環。即是生生法。故道家主張「有無相生」。

所以佛法呈現的是一個「以空為體」的宇宙人生觀。而道家呈顯的是一個「以天為玄」的宇宙人生觀。佛家「以空為體」是要人依空安住,從而證入「真空妙有」的境界。

而道家則「以天為玄」,在老子第六章「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玄牝」代表陰陽。天地亦是陰陽,故謂若陰陽調合則世上萬物則生生不息。所以道家的人生境界是「理法自然而生生不息」。

佛教的「空」即示「空性」,「空性」即「佛性」。證入「空性」即得「解脫」。道教的「無」是「生命力」,法自然而順天理。了悟「無」即是「真實」。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