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種內心的渴望與惦念:「永觀堂」的回首佛

raw-image

那一剎那,眼眶突然濕了,也懂了為何朋友會在看見永觀堂的回首佛時淚流滿面。心,激烈地跳動著。想起了永觀律師的故事,想起了回首佛的由來,雙手合什,試著讓心靜下來,可是眼下的氛圍,卻只是不斷地讓自己照見內心深層的渴望與依戀……

早在規劃京都旅行之前,朋友就不斷提醒著,莫要將永觀堂遺漏了。也因此,在旅程的安排中,雖是盛夏時節,仍刻意保留了時間造訪這個以秋楓聞名的禪寺。也不知是否因為颱風的關係,還是季節上眾人的選擇使然,下著薄雨的早晨,禪林寺少掉了遊客的喧囂,給人一種意想之外的寧靜。

從釋迦堂往內走,不同於先前參訪的其他寺廟,總是平面地連接不同的堂殿。可這會那依著地形而建的長廊,無愧於臥龍廊的美名,果真像是一條龍橫臥於山勢之旁,在那或高或低的變化裡,視覺充滿著驚喜,也拖慢了行進的腳步。不論是樹木抑或是苔蘚,庭園中的那一抹綠,在雨的洗滌之後更顯青翠。那生意盎然的美,就這麼撞進心頭,震顫著、雀躍著。

也許受到生之喜悅的影響,步伐不覺輕快了起來,可行走在木地板上,腳步聲不經意地打破了周遭的寧靜。心虛地吐了舌頭,隨後微微頷首,像是為自己的莽撞與得意忘形道歉。身形更為緩慢地朝著供奉回首佛的阿彌陀堂而去,腦海中隨之浮現著回首佛的由來。

相傳永觀堂的第七世住持永觀律師,有一天在禪堂上靜坐時,看到殿內的彌陀法像走下蓮臺,永觀律師想跟著走,領路的佛陀卻回頭說:「永觀,你走太慢了!」另一個說法則是永觀律師在念誦時,或許一時心不專一,就看到阿彌陀佛顯身回頭對他說:「永觀,你遲了。」

這故事太動人,於是遂有了回首佛的那一尊像,既名為回首,顯然地祂與一般的佛像不同。印象中的佛像,不論身形或坐、或立,甚至是臥,唯一不變的是臉都朝著正面,也因此在朝拜的過程中,都能直接目睹法像。可是回首佛不做正面,而是由左肩回頭向後看。也因此,在跨入阿彌陀堂之後,第一眼的印象是帶著些驚愕的。案前一如其他的佛寺,供奉著燈燭、供品。可是抬頭仰望,卻看不見回首佛的正面。

也因為回首佛的獨特,所以寺方刻意安排讓信眾可以往右方走去,繞過供桌就能一睹回首佛的正面。照見的剎那,彷彿聽見了那一聲「遲了」的叮嚀與勸慰。也在那時突然感受到,那不正是內心深層的渴望!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總期待智者的引領,我們更企盼在迷惘與遲疑之時,能夠得到提醒,甚或是告誡。在那當下,內心所感受到的往往無關於責備,而是一種眷顧,讓我們願意去相信自己並非是被遺忘的。那也是一種鼓舞,讓我們願意去期勉滿身是傷的自己仍然得以繼續前行。

阿彌陀佛的回首,當是對世人的眷顧與掛念,可是在阿彌陀堂的空間,當信步走到右側,少掉了案前的種種擺設,彷彿從公領域進入到一種私領域,遂衍生許多的遐想。那種感覺很特別,總覺得面對著香案前的佛像,那莊嚴肅穆之感,自然而然地讓人畢恭畢敬,伏首跪拜。可是這會兒,如此近距離的接觸,又或者如此特別的靠近,彷彿像是一種面對面的私密對話。而「私密」背後所意味的「獨有」,正巧打動了心房。因為,過往在參拜佛像的同時,不免有些執念,自己不過是大千世界的一員,只盼誠心祈求而蒙受青睞。

然則眼下,似乎無關於祈求就特別受到眷顧,那份貼近就這麼深深地進到內心。進而牽扯出內心原有的不安與恐懼,害怕自己心不專一、害怕自己執念太深、害怕……。而那所有的害怕都匯流成一種該被遺忘、該被捨棄的情緒中。是故,當眼下突然蒙受眷顧,那所有的情緒翻攪,怎不讓人淚滿襟。原來我們心中都渴望著那樣的聲音,那回首告訴我們「遲了」的話語,因為有了這樣的提醒,我們欣然於被關注,也儆醒於被看見。於是,我們有了前行的勇氣與毅力。

那一刻,就在永觀堂,在回首佛的見證下,我遇見了極其脆弱與不安的自己,也在回首佛的眼神中,找到了療癒的力量與前行的勇氣。突然懂了,過往面對自己的缺失,面對自己在修行道路上的跌跤,總是執念於「遲了」,懊悔與不安反倒讓自己停下了腳步。直到遇見了回首佛,才幡然醒悟,「遲了」不是枷鎖,而是力量。

走出阿彌陀堂,盛夏的綠再次印入眼簾,生命的力道直透入心,拭去了眼角的淚,在人生的步伐上,多了些勇氣與堅毅。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