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台北植物園的最神之一:考古發現

當河童打算介紹台北植物園時,靈光一現,曾經在2000年前後到訪日本東京某一區的公園。運用了AI人工智慧回憶起,好像是目黑區。河童不能確定是(林試之森公園)或是(国立科学博物館附属自然教育園)兩者之一,再度運用了google地圖資源(街景服務),確認了是(国立科学博物館附属自然教育園)

你喜歡逛植物園?知道它的前世今身?

國立科學博物館附屬自然教育園旁是台北駐日經濟文化處代表 圖片來自網路

國立科學博物館附屬自然教育園旁是台北駐日經濟文化處代表 圖片來自網路

當旅人在異地,你會去逛公園嗎?河童是日本鐵道迷,搭電車遊東京曾是身為乘車迷最無聊且快樂的事。途中下車,是一個偶然的記憶,一直藏在我心中,河童莫名其妙不知為何目的,在目黑(ぐろえき)車站下車,又像地磁般走向國立科學博物館附屬自然教育園,一條兩邊有小小護欄,碎石鋪路,高大樹林環繞的小路。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附屬自然教育園 圖片來自GOOGLE街景服務

河童當時驚訝在東京都內居然有如此原野的森林,僅是拍了幾張數位照片(不記得放在那裡,改天找到再分享),讓人不可思議,為何在南北線地下鐵站目黑不遠處,保留一塊(都市之肺)?

走吧,進入廣達 4.2 個東京巨蛋的自然教育園區裡!園內各種樹木蔥鬱茂盛,也有水池和濕地等等,儼然是都會裡的綠洲。想不到東京的市中心竟然有這麼一大片豐富的自然景觀……光是在裡面走走,似乎就能得到滿滿療癒!

佔地約8.2公頃的台北植物園,面積略小於自然教育園(13公頃),也是(都市之肺)。兩者之間有一點異曲同工之處,地下曾考古出人類遠古的史跡,河童最後再提這段故事。

鳥居與台灣神木的淵源

1900年是日治時代發現阿里山廣大森林的一年,河童還不是專業導遊時,曾經聽導遊前輩評論日本人大砍台灣神木搬到日本神社的悲傷史。

東京明治神宮第二鳥居來自台灣阿里山和丹大山 圖片來自網路

但對於到訪東京的旅人來說,公園的印象最深刻應該是(明治神宮)或者是東京最老的植物園(上野公園)。河童對明治神宮的鳥居最為好奇,因為木材來自台灣阿里山與丹大山。

1920年神宮落成時的大鳥居,使用的是當時台灣總督府所獻上的阿里山檜木,據說樹齡超過1200年。1966年雷擊大鳥居右側的柱子,神宮想要修復,無奈找遍整個日本,卻怎樣也找不到這麼宏偉的樹木。

聽聞此事的木材商川島康資,數次前來台灣尋找適合的樹木,終於在丹大山海拔2800公尺處,找到樹齡超過1500年的巨大檜木。之後川島向擁有開採權、位於南投車埕的振昌木業創辦人孫海買下這些巨木,千辛萬苦從山裡運到台中,再從基隆出海,於1971年送達東京灣,之後再經歷四年的前置準備作業(也就是泡在池子裡吸飽水分),第二代大鳥居終於在1975年落成。

第一鳥居不是檜木 採用杉木 圖片來自網路

位於南参道、原宿口的「第一鳥居」,也在2022年1月進行更換工程,於2022年7月4日正式啟用。神宮中共有八座鳥居,這次更換的鳥居於明治神宮創建之時便建成,曾因戰火燒毀再建,建材使用了台灣檜木,但目前台灣檜木禁止輸入,日本國內又找不到適合木材情況下,新鳥居首度使用「杉木材」。

東側的柱子使用了奈良縣吉野山樹齡280年的杉木、西側的柱子則使用了樹齡260年的吉野杉,上方的笠木則使用了栃木縣的宇都宮材與福井縣的足羽材,展現濃濃的日本在地氣息。

河童認為,在1911年台北苗圃改制為「林業試驗場」,隸屬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負責台灣林業經營及森林資源之調查研究工作,等於跟神木砍伐有間接關係。

東京林試之森公園立有林業研究發祥之地 台北苗圃也成立於同一年,1900年 圖片來自於GOOGLE街景服務


苗圃都改林業試驗場

東京(林試之森公園)的前身,是1900年先設立目黑試驗苗團,恰巧在1900年(明治33年)同一年,日本人在小南門外龍匣口莊購入農地12,953坪,進行開墾整地及樹苗移植,始稱「台北苗圃」。不可思議,兩個都是由苗圃再擴大範圍,再華麗轉身為(林業試驗場)。

植物園遺跡找到古人種小米的證據 圖片來自農業部

地下發掘人文史跡

話題再回到自然教育園,另一個不可思議,自然教育園曾挖掘發現在紀元前約2500年的(縄文中期)不少陶器和貝塚,證明有人類居住和活動的痕跡。

台北植物園周邊區域曾是古台北湖的遺跡,古湖陸化後,距今約4500年前,植物園一帶開始出現人類活動,植物園地底下因此挖掘出不同時期文化遺物,成為台灣重要的考古遺址。

圖片來自農業部

植物園文化遺址約距今2500年至1800年或2800年至1800年 學者確未定論 圖片來自農業部

河童在走讀台北植物園前,先讓大家了解植物園不止是種植物,台灣第一座植物園或是內有古蹟等美景,在地下更蘊藏著寶貝。試想你身在植物園,居然是在台北古湖的最早適合居住地。植物園是不是很神奇!河童繼續講下去。(待續...)

內文部分來自維基百科的介紹,圖片部分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通知而刪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