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9/29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語貫 (17)

十七、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上 (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 (之) 修多羅說。如來 (之) 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為) 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而 (為五) 陰。(十八) 界。(六) 入 (等膱脂之) 垢衣所纏。貪欲。(嗔) 恚。(愚) 癡 (等) 不實 (之) 妄想塵勞所污。一切諸佛 (如來) 之所演說。

云何。世尊 (之修多羅)。同 (諸) 外道 (婆羅門所) 說 (之) 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 (之婆羅門) 亦說有常。作者。離於求那 (實體之德)。周徧不滅。世尊。彼說有我。

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 (諸) 外道 (婆羅門) 所說之我。

大慧。(我) 有時說空。無相。無願。(真) 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 (等權立之名。有時說) 離 (於相續妄想。及緣起性) 自性 (等離妄想。無我。之句。又說) 不生。不滅。本來寂靜。(常。不思議。自作因之真相。自心現量覺悟聖智。圓成性) 自性 (第一義心。無餘) 涅槃 (等無所有。真我。之句)。

(以) 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 (癡凡) 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 (之無我。及) 無所有 (之真我。如是等) 境界 (之) 如來藏門。

(是故)。大慧。未來。現在 (之) 菩薩摩訶薩。不應 (於如來藏)。作 (不實之) 我見計着。

譬如陶家。於一泥聚。以人工。水。木。輪。繩 (等) 方便。作種種器。(諸佛) 如來。亦復如是。於法無我。(即空執。之處。令入於第九菩薩善慧地之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皆依因緣假合而生。離於相續妄想。及緣起性自性。由而。乃能捨) 離一切 (不實之) 妄想相 (計著)。

(然而。彼菩薩摩訶薩當知。人有我。人無我。屬於我見。法無我。仍屬我見之邊際。

是故。法無我。即空執。之處。但為我見之誹謗耳。是為斷見之妄計。仍未出於我見之邊際。此即。如甚深第八阿賴耶藏識行相微細之究竟邊際。亦即。第九菴摩羅識。仍未出於第八阿賴耶藏識闇蔽區隅之義。

人有我。人無我。法無我等相。猶如階梯之漸層。每上一階。前一階之作用。即便有所減縮。漸少。以至於無有。

譬如尺標二。尺標一。尺標假〇。似漸轉漸尖之圓錐。

而自心現量一念參究之句意A。則似逆溯識流注而上之鯉魚。穿越尺標二。一而過。

若分析推窮至無可推窮處。則又似老鼠入於牛角。一旦打破尺標假〇。殄滅第九菴摩羅識。透出惑識尺矩之外。驀地。見得徧滿虛空。充塞宇宙。實相般若之〇。便是當人四楞塌地。歸家穩坐之處也。此即金剛經所稱。非A。

此佛性境界之〇。便是無我如來藏之真義也。

而真我如來藏之真義者。乃是自心現量一念參究之句意A。透穿第八阿賴耶藏識。即尺標一。之闇蔽區隅。殄滅第九菴摩羅識。即尺標假〇。之無明翳膜。見於實相般若。即〇。之法界光明。而實相般若復以其光明之照澍。將一切虛妄。還原為絕對之真實。照澍諸識。轉諸識為諸智。即〇之涵融統攝。之謂。於是。此A。乃成真A。即金剛經所稱。佛性中之A。

此轉識成智諸真識。亦即。〇之涵融統攝。便是真我如來藏之真義也。

其真義。非如拭去鏡面塵垢般。徒以滅除第八阿賴耶藏識中有漏種子。見於如海面風平浪靜。湛瀅無波之業相。便以彼第八阿賴耶藏識之自性清淨心。亦即。淨阿賴耶識。為是真我如來藏也。

蓋真我如來藏者。實非前七相續轉識。及第八阿賴耶藏識之上階。而乃二者之轉變。此謂。已證悟實相般若時。實相般若以其光明之照澍。轉第八阿賴耶藏識為大圓鏡智。是乃觀照般若。又轉前七相續轉識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是乃方便般若。是為轉識成智。

就現象界尺標。及本體界佛性之排列言。

二。一。〇。〇之涵融統攝。

左一。左二。是為現象界有。無之二邊。右一。右二。是為本體界體。用之二妙。

自心現量一念參究之句意A。逆溯識流注而上。穿越尺標二。一而過。終而打破尺標假〇。殄滅第九菴摩羅識。透出惑識尺矩之外。見得實相般若之〇。此即金剛經所稱。非A。而實相般若復以其光明之照澍。將一切虛妄。還原為絕對之真實。於是。此A。乃成真A。此即金剛經所稱。佛性中之A。

上段之意。可表為。

A。-A。非A。佛性中之A。

爰以著衣之凡夫。及著衣之佛譬之。前段之左一。左二。右一。右二四階段。又可表為。

著衣之凡夫。沒著衣之凡夫。非凡夫。著衣之佛。

先將視野置於衣。以衣為我。比較左一。與左二。

著衣之凡夫。即有衣。沒著衣之凡夫。即沒衣。

此即。

有我。沒我。

乃現象界有。無之二邊。

再將視野置於凡夫。以凡夫為我。比較左一。左二。與右一。右二。

著衣。或沒著衣之凡夫。即有凡夫。非凡夫。或著衣之佛。即無凡夫。

此即。

有我。無我。

乃現象界之有我。與本體界之無我。相對與絕對之二分。

再將視野置於衣。以衣為我。比較左一。與右二。

著衣之凡夫。即有衣。著衣之佛。即有衣。

此即。

有我。真我。

乃出於現象界。亦即。有出身之路。而將現象。涵融統攝於本體界中。亦即。本體界中之現象。之謂。

然而。聲聞。緣覺之沙門。及外道之婆羅門等。卻全以現象界有。無之二邊。錯解有我。無我之真意。

彼意。乃妄謂。僅有有我。無我。實應稱之為沒我方是。之二擇一。

以是之故。彼即謬以為。是真我。則必定是有我。是有我。則必定同於外道婆羅門所執之神我。

茲舉著衣之凡夫。及著衣之佛為喻。彼即謬以為。所謂無我者。乃指沒著衣之凡夫而言。若是有著衣者。則不論其人。是凡夫。抑或是佛。必定是有我。而若如此。則必定是外道婆羅門所執之神我。

彼等乃錯認無我之真意。

實則。在現象界中。無論有我。沒我。即彼等所錯認之無我。皆是有我也。此即。無論著衣之凡夫。或沒著衣之凡夫。皆是凡夫。而非是無凡夫之佛也)。

(以是之故。諸佛如來) 以種種智慧。(種種) 善巧方便。或說 (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心) 如來藏 (之真我)。或說 (透穿我見邊際之) 無我。

以是因緣故。(我) 說如來藏。不同 (於) 外道 (婆羅門) 所說之我。

是名。說 (離妄想之無我。及無所有之真我。如是等境界之) 如來藏 (門)。

(復次。大慧。諸佛如來為) 開引計 (著) 我 (見之) 諸外道 (婆羅門) 故。說 (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心) 如來 (之) 藏。令 (彼捨) 離不實 (之) 我見妄想。入 (於空。無相。無願) 三解脫門 (之) 境界。希望 (彼能) 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 (空卻空執之蔽障。出於我見之邊際。此即。透穿第八阿賴耶藏識之闇蔽區隅。殄滅甚深第八阿賴耶藏識行相微細究竟邊際。亦即。第九菴摩羅識。之無明翳膜。而見得徧滿虛空。涵融萬法。充塞清淨法界之圓成性自性第一義心) 如來之藏。(蓋) 若不如是。則同 (於) 外道 (婆羅門所說之我)。

是故。大慧。為 (捨) 離 (諸) 外道 (婆羅門不實之我) 見 (計著) 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人相續陰。緣與微塵。
勝自在作。心量妄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