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語貫 (18)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十八、一切佛語心品第二之上 (入楞伽經集一切佛法品第三之二。大乘入楞伽經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觀未來眾生 (故)。復請世尊 (言)。惟願 (世尊) 為 (我等) 說修行無間。如 (前為) 諸菩薩摩訶薩 (所說)。修行者 (之) 大方便。

佛告大慧。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 (之) 大方便。

云何為四。謂。(菩薩摩訶薩) 善分別自心 (所) 現。(善) 觀 (察) 外性非性。(善分別畢竟捨) 離生住滅 (之妄) 見。得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之) 善樂。

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 (之) 大方便。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 (所) 現。謂。如是觀 (察欲。色。無色) 三界。唯心分齊。離 (於) 我。我所。無動搖。離去來。(以眾生。為) 無始虛偽 (妄想根源之) 習氣。(亦即。第九菴摩羅識)。所熏 (習故。為) 三界 (之) 種種色行繫縛。(諸轉識) 身。(資生之) 財。(器世間) 建立 (等) 妄想。(亦) 隨入 (而) 現。

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自心 (所) 現。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觀 (察) 外性非性。謂。(菩薩摩訶薩觀察如) 𦦨。(如) 夢等一切性 (自性。皆依) 無始虛偽妄想 (根源) 習 (氣之) 因。(亦即。第九菴摩羅識。而生。如是) 觀 (察) 一切 (相續妄想。及緣起) 性自性。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善觀 (察) 外性非性。

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 (察) 外性非性。

云何菩薩摩訶薩善 (分別畢竟捨) 離生住滅 (之妄) 見。謂。(菩薩摩訶薩觀察) 如幻。(如) 夢 (等) 一切性 (自性)。自。他俱性不生。隨入自心分齊故。(而) 見外性非性。(見外性非性已。便) 見 (內) 識不生。及 (內) 緣不積聚。(復) 見 (依) 妄想 (因) 緣 (而) 生 (者)。於 (欲。色。無色) 三界。內。外一切法。(皆) 不可得。(由是。乃) 見離 (於相續妄想性) 自性。(亦即。前七相續轉識。其一切) 生見。悉 (皆息) 滅。

(然而。菩薩摩訶薩。知此息滅。實非畢竟捨離生。住。滅之妄見。於是。便憑依自心現量三昧之方便。向緣起性自性。亦即。第八阿賴耶藏識。之處。分別觀察。

譬如尺標二。尺標一。尺標假〇。似漸轉漸尖之圓錐。

而自心現量一念參究之句意A。則似逆溯識流注而上之鯉魚。穿越尺標二。一而過。

若分析推窮至無可推窮處。則又似老鼠入於牛角。一旦打破尺標假〇。殄滅第九菴摩羅識。透出惑識尺矩之外。驀地。見得徧滿虛空。充塞宇宙。實相般若之〇。如是。便見得徧滿虛空。涵融萬法之無我如來藏)。

(見得徧滿虛空。涵融萬法之無我如來藏已。便能覺) 知如幻等諸法 (之圓成性) 自性。(證) 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已。(乃畢竟捨) 離生。住。滅 (之妄) 見。

是名菩薩摩訶薩善分別 (畢竟捨) 離生住滅 (之妄) 見。

云何菩薩摩訶薩得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之) 善樂。謂。(菩薩摩訶薩。除證) 得無生法忍。(見得徧滿虛空。涵融萬法之無我如來藏。而畢竟捨離生。住。滅之妄見外。又由) 住第八菩薩 (不動) 地。得 (不滯此地。憑依自心現量三昧之方便。向第八阿賴耶藏識之處。分別觀察)。

(使自心現量一念參究之句意A。透穿第八阿賴耶藏識。即尺標一。之闇蔽區隅。殄滅第九菴摩羅識。即尺標假〇。之無明翳膜。見於實相般若。即〇。之法界光明。而實相般若復以其光明之照澍。將一切虛妄。還原為絕對之真實。照澍諸識。轉諸識為諸智。即〇之涵融統攝。如是。便見得充塞清淨法界之真我如來藏)。

(見得充塞清淨法界之真我如來藏已。便能) 離 (乎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第七末那識) 意。(第六) 意識。五 (種) 法。(三種) 自性。二 (種) 無我 (之) 相 (身。遂) 得 (無生法忍之) 意生身。

(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意生身者。何因緣 (耶)。

佛告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迅疾無碍。故名意生 (身)。譬如意去。石壁無碍。於彼異方。無量由延 (之處)。因先所見。憶念不忘。自心流注。(相續而) 不絕。(便) 於 (意生) 身。無障礙生。

大慧。如是 (無生法忍) 意生身 (者)。得一時。俱 (現餘諸) 菩薩摩訶薩 (之無生法忍) 意生身。如幻三昧 (之) 力。自在神通。妙相莊嚴。(一切諸) 聖種類 (之) 身。一時俱生。猶如意生。無有障礙。隨所憶念。(顯現無開發行。大悲) 本願 (之) 境界。為成就眾生 (故)。得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之) 善樂。

如是。菩薩摩訶薩。(除證) 得無生法忍。(見得徧滿虛空。涵融萬法之無我如來藏。而畢竟捨離生。住。滅之妄見外。又由) 住第八菩薩 (不動) 地。轉捨 (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第七末那識) 意。(第六) 意識。五 (種) 法。(三種) 自性。二 (種) 無我 (之) 相身。(而見得充塞清淨法界之真我如來藏)。及得 (無生法忍之) 意生身。得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智 (之) 善樂。

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 (之) 大方便。(汝等諸菩薩摩訶薩) 當如是學。

avatar-img
11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 (之) 修多羅說。如來 (之) 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為) 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使)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已。(捨) 離有。無 (之) 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 (當) 善觀 (察) 二種無我 (智之) 相。 云何二種無我 (智之) 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智之相)。
大慧。彼 (修行者。若) 一闡提。(若) 非一闡提。(欲於無明㲉藏) 世間 (得) 解脫 (者)。誰 (能) 轉 (捨虛妄。而圓成真實耶)。
復次。大慧。有五 (種) 無間種性。 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 (無間) 種性。各別 (無間) 種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 趣 (之) 境界。及 (圓成性自性) 第一義 (如來藏心之) 境界。世尊。(豈) 非 (同) 諸外道 (婆羅門) 所說。常。不思議 (之) 因緣耶。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 (之) 修多羅說。如來 (之) 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於一切眾生身中。如大價寶。(為) 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復如是。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惟願世尊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使) 我等。及餘諸菩薩眾。覺悟是空。無生。無二。離 (於性) 自性 (之) 相已。(捨) 離有。無 (之) 妄想。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 (當) 善觀 (察) 二種無我 (智之) 相。 云何二種無我 (智之) 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智之相)。
大慧。彼 (修行者。若) 一闡提。(若) 非一闡提。(欲於無明㲉藏) 世間 (得) 解脫 (者)。誰 (能) 轉 (捨虛妄。而圓成真實耶)。
復次。大慧。有五 (種) 無間種性。 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 (無間) 種性。各別 (無間) 種性。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說。常。不思議。自 (心現量) 覺 (悟) 聖 (智) 趣 (之) 境界。及 (圓成性自性) 第一義 (如來藏心之) 境界。世尊。(豈) 非 (同) 諸外道 (婆羅門) 所說。常。不思議 (之) 因緣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佛教的精神,可以說就是「菩提心」與「出離心」。「菩提心」就是「覺」,「覺」是自覺與覺他,所以,菩提心是包含悲願與智慧的。如果智慧之中沒有蘊涵度眾生的悲願,那麼這樣的菩提心不完整;如果菩提心和出離心不相應,那麼就不得解脫。所謂「出離心」就是出離三界生死輪迴的心,通常一般人講出離,往往只談到出離五欲,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