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紀實類】評《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時光凝滯,展現最真實的人生末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本書的作者小島美羽,是一位遺物整理師。主要的工作內容除了整理遺物之外,也包括清理房間。清潔那些沾染體液的床墊、榻榻米,甚至是底下的木頭地板。有時甚至連馬桶都要完全換新的。

  2016 年,作者深感日本一個人在宅死去──即孤獨死──的案例越來越多,她決定製作模型屋,讓世人更能切身體會「一個人死,究竟會如何」。

書籍封面

書籍封面

  這本書收錄了作者製作的八個模型,並為每一個模型編寫故事。場景包括猝死的榻榻米屋、囤積症的玄關、浴室或廁間的中風休克死、充滿回憶物的客廳、自殺的房間、留下寵物的房間,以及在高級大廈的乾淨房間。每個房間都重現了家俱、物品、髒汙與屍體的體液。就算關鍵的主角不在,留下的物品仍獨自在說著故事。殘忍真實

  但這恰恰是作者想要質問讀者:「我們能接受自己或親人就這樣死去嗎?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自殺死,那牆上大大的「抱歉」訴說死者的心裡有多麼愧疚。但雖然愧疚,仍只能去死。這種無力感交雜心中的衝突、煎熬與恐慌,想必死前的痛苦遠遠超過了其他類的孤獨死了吧。

  若大家想要了解作者工作體悟與孤獨死的真實樣貌,歡迎閱讀這本書。
  讀完闔上書後,記得和你深愛的人說說話吧。



註:之所以得知這本書,是因為這篇文章:

【紀錄書】從模型屋看見孤獨死的真相⚰️《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


2023 年 9 月 20 日更新:

  昨日阿狐看完《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討論一下日本和台灣孤獨死的現況。之後不知道為什麼說到裝死。

  阿狐說:「一個人在家死了,是孤獨死,那一個人在家「裝死」,是什麼呢?」

  我:「那就是孤獨裝死,只是沒朋友而已。」

  前文雖然是玩笑話,但我後來想想,倘若孤獨死的人,真的沒有任何牽絆的話,一個人死去真的是件壞事嗎?難道只要是人,在離世前,都會希望有人相伴嗎?所以縱使旁人會對孤獨死的人慨嘆,但若本人沒有任何留念的話,孤獨死對彼來說也無異於「死」。說不定還會出現故事中常見的「死前走馬燈」,接著低聲說「終於能見到你們了」,含笑而終呢。

avatar-img
13會員
136內容數
個人生活體悟、觀點分享,兼有一些文學與機械創作,歡迎大家來晃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奇狐文化的小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有一個總經理,他註定要受到台北市政府、中央政府與國民黨彼此間權力的紛擾;有一位作家,就算不想淌入政治暴風圈,但憑著對農業的熱情,仍決定擔任北農總經理,她就是吳音寧。   如果各位有在看新聞或政治評論,甚至是八卦的話,一定對吳音寧在 2017 年中至 2018 年底擔任「 250 萬薪資實習生
  有一個總經理,他註定要受到台北市政府、中央政府與國民黨彼此間權力的紛擾;有一位作家,就算不想淌入政治暴風圈,但憑著對農業的熱情,仍決定擔任北農總經理,她就是吳音寧。   如果各位有在看新聞或政治評論,甚至是八卦的話,一定對吳音寧在 2017 年中至 2018 年底擔任「 250 萬薪資實習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一個人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能從哪裡爬梳過去活著的痕跡呢? 有人說是從別人的記憶裡,亦有人說從遺留下來的物品去拼湊,而日本小說家中山七里在《特殊清掃人》這部作品裡告訴我們「房間」才能體現一個人在世時最真實的樣貌。 所謂的「特殊清掃」指的不只是垃圾屋,而是涵蓋凶宅的居家清潔,隨著「孤獨死
Thumbnail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遺物整理和孤獨死的話題,內容並不會讓人感到過於悲傷。小島美羽的寫作風格輕盈,不帶太多情緒渲染,他只是平淡地記錄事實。在書中,他詳細描述了各種不同的孤獨死場景,並以微縮模型的方式再現了這些場景,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這種現象背後的社會問題。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適合一個人過生活,但是要自在快樂地過獨居生活絕對有方法,但是也要預作準備與練習,不然等到因各種措手不及的意外發生,被迫獨居而成宅男廢女或獨居老人就慘了
Thumbnail
即便是對死亡比較豁達的那群人,大概也會希望在大限來臨時可以看見自己一生所愛的人都在眼前,在他們的愛及不捨中嚥下最後一口氣,而不希望在那個時刻到來時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甚至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沒人援助而被迫提早面對死亡。那實在是慘到不言可喻。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所以當她死了以後,經紀人小J很煩惱。不過,這是「那個人」活該。 在一人獨居的小套房裡,小J盯著麵龜勇者死不瞑目的屍體。
Thumbnail
《作者:盧拉拉》 〔推薦理由〕 我是人生整理師,是盧拉拉的第二本著作,這次探討的面向,不只侷限清掃死亡現場的描述,更聚焦隱藏在後的社會議題–「孤獨死、親情、遺物斷捨離」。 透過盧拉拉的文字,我們彷彿跟著走進那些髒亂、孤單的死亡現場,隨著清洗的過程,能夠還原空間的樣貌,但心中的結卻無法輕易解開。
Thumbnail
日本漢學大家斯波六郎在《中國文學中的孤獨感》中,探討了自殺者和孤獨感的關係。中年以後的自殺者不怎麼寫遺書,因為他們有非常複雜的情況,往往認為他人無法理解。這種孤獨感是人與生俱來的「不安」,是「憂愁」和「苦惱」。透過自我凝視,挑戰一年讀100本書來解鎖自己的孤獨感。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一個人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能從哪裡爬梳過去活著的痕跡呢? 有人說是從別人的記憶裡,亦有人說從遺留下來的物品去拼湊,而日本小說家中山七里在《特殊清掃人》這部作品裡告訴我們「房間」才能體現一個人在世時最真實的樣貌。 所謂的「特殊清掃」指的不只是垃圾屋,而是涵蓋凶宅的居家清潔,隨著「孤獨死
Thumbnail
當我接受日常生活總要伴隨著許多不如意這個事實以後,我就心不甘情不願地變成了大人,但日子的確也好過多了。」她意識到死亡無所不在,在人生山窮水盡的時刻,才能體會深深鏤刻心底的美。即使深愛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還是要好好地活下去。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遺物整理和孤獨死的話題,內容並不會讓人感到過於悲傷。小島美羽的寫作風格輕盈,不帶太多情緒渲染,他只是平淡地記錄事實。在書中,他詳細描述了各種不同的孤獨死場景,並以微縮模型的方式再現了這些場景,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這種現象背後的社會問題。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適合一個人過生活,但是要自在快樂地過獨居生活絕對有方法,但是也要預作準備與練習,不然等到因各種措手不及的意外發生,被迫獨居而成宅男廢女或獨居老人就慘了
Thumbnail
即便是對死亡比較豁達的那群人,大概也會希望在大限來臨時可以看見自己一生所愛的人都在眼前,在他們的愛及不捨中嚥下最後一口氣,而不希望在那個時刻到來時只有自己一個人面對,甚至是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人沒人援助而被迫提早面對死亡。那實在是慘到不言可喻。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所以當她死了以後,經紀人小J很煩惱。不過,這是「那個人」活該。 在一人獨居的小套房裡,小J盯著麵龜勇者死不瞑目的屍體。
Thumbnail
《作者:盧拉拉》 〔推薦理由〕 我是人生整理師,是盧拉拉的第二本著作,這次探討的面向,不只侷限清掃死亡現場的描述,更聚焦隱藏在後的社會議題–「孤獨死、親情、遺物斷捨離」。 透過盧拉拉的文字,我們彷彿跟著走進那些髒亂、孤單的死亡現場,隨著清洗的過程,能夠還原空間的樣貌,但心中的結卻無法輕易解開。
Thumbnail
日本漢學大家斯波六郎在《中國文學中的孤獨感》中,探討了自殺者和孤獨感的關係。中年以後的自殺者不怎麼寫遺書,因為他們有非常複雜的情況,往往認為他人無法理解。這種孤獨感是人與生俱來的「不安」,是「憂愁」和「苦惱」。透過自我凝視,挑戰一年讀100本書來解鎖自己的孤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