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紀實類】評《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時光凝滯,展現最真實的人生末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本書的作者小島美羽,是一位遺物整理師。主要的工作內容除了整理遺物之外,也包括清理房間。清潔那些沾染體液的床墊、榻榻米,甚至是底下的木頭地板。有時甚至連馬桶都要完全換新的。

  2016 年,作者深感日本一個人在宅死去──即孤獨死──的案例越來越多,她決定製作模型屋,讓世人更能切身體會「一個人死,究竟會如何」。

書籍封面

書籍封面

  這本書收錄了作者製作的八個模型,並為每一個模型編寫故事。場景包括猝死的榻榻米屋、囤積症的玄關、浴室或廁間的中風休克死、充滿回憶物的客廳、自殺的房間、留下寵物的房間,以及在高級大廈的乾淨房間。每個房間都重現了家俱、物品、髒汙與屍體的體液。就算關鍵的主角不在,留下的物品仍獨自在說著故事。殘忍真實

  但這恰恰是作者想要質問讀者:「我們能接受自己或親人就這樣死去嗎?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自殺死,那牆上大大的「抱歉」訴說死者的心裡有多麼愧疚。但雖然愧疚,仍只能去死。這種無力感交雜心中的衝突、煎熬與恐慌,想必死前的痛苦遠遠超過了其他類的孤獨死了吧。

  若大家想要了解作者工作體悟與孤獨死的真實樣貌,歡迎閱讀這本書。
  讀完闔上書後,記得和你深愛的人說說話吧。



註:之所以得知這本書,是因為這篇文章:

【紀錄書】從模型屋看見孤獨死的真相⚰️《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


2023 年 9 月 20 日更新:

  昨日阿狐看完《或許,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討論一下日本和台灣孤獨死的現況。之後不知道為什麼說到裝死。

  阿狐說:「一個人在家死了,是孤獨死,那一個人在家「裝死」,是什麼呢?」

  我:「那就是孤獨裝死,只是沒朋友而已。」

  前文雖然是玩笑話,但我後來想想,倘若孤獨死的人,真的沒有任何牽絆的話,一個人死去真的是件壞事嗎?難道只要是人,在離世前,都會希望有人相伴嗎?所以縱使旁人會對孤獨死的人慨嘆,但若本人沒有任何留念的話,孤獨死對彼來說也無異於「死」。說不定還會出現故事中常見的「死前走馬燈」,接著低聲說「終於能見到你們了」,含笑而終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奇狐文化的小沙龍
14會員
151內容數
個人生活體悟、觀點分享,兼有一些文學與機械創作,歡迎大家來晃晃。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這本書的作者小島美羽,是一位遺物整理師。主要的工作內容除了整理遺物之外,也包括清理房間。清潔那些沾染體液的床墊、榻榻米,甚至是底下的木頭地板。有時甚至連馬桶都要完全換新的。   2016 年,作者深感日本一個人死去──即孤獨死──的案例越來越多,她決定製作模型屋,讓世人更能切身體會「一個人死,
Thumbnail
  這本書的作者小島美羽,是一位遺物整理師。主要的工作內容除了整理遺物之外,也包括清理房間。清潔那些沾染體液的床墊、榻榻米,甚至是底下的木頭地板。有時甚至連馬桶都要完全換新的。   2016 年,作者深感日本一個人死去──即孤獨死──的案例越來越多,她決定製作模型屋,讓世人更能切身體會「一個人死,
Thumbnail
「我是人生整理師」書名讓我懷有美麗的誤會是「整理」「人生」的書籍 再看看副標題:死亡清掃、遺物整理、囤積歸納 才讓我恍然大悟內容的走向 而實際閱讀才發現 內容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刺激」數倍 多數為台灣角落一隅的真實故事 括號內是我自己閱讀的想法 貧窮邊緣的孤獨死 (不分世
Thumbnail
「我是人生整理師」書名讓我懷有美麗的誤會是「整理」「人生」的書籍 再看看副標題:死亡清掃、遺物整理、囤積歸納 才讓我恍然大悟內容的走向 而實際閱讀才發現 內容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刺激」數倍 多數為台灣角落一隅的真實故事 括號內是我自己閱讀的想法 貧窮邊緣的孤獨死 (不分世
Thumbnail
我走了之後, 妳還會記得我是誰嗎? 我之前就是抱持的這樣的想法, 所以在我護照的緊急聯絡人, 填上昆玲的電話與地址, 而不是填家人。 我希望有天我走了的話, 有人能幫我跟她說一聲。 不過我想有天應該還是會改回家人的聯絡方式。 有時候一生一次的相遇, 錯過就算了。 妳
Thumbnail
我走了之後, 妳還會記得我是誰嗎? 我之前就是抱持的這樣的想法, 所以在我護照的緊急聯絡人, 填上昆玲的電話與地址, 而不是填家人。 我希望有天我走了的話, 有人能幫我跟她說一聲。 不過我想有天應該還是會改回家人的聯絡方式。 有時候一生一次的相遇, 錯過就算了。 妳
Thumbnail
日本、韓國、台灣都有遺物整理師, 我月底會去上居家整聊室的初階課程。 說不定有天我會因接觸收納領域轉行遺物整理師? 作者負責做孤獨死、 遺物整理、 垃圾屋清掃等工作, 她還製作模型屋, 希望喚起大眾對孤獨死的關注。 書中也有她作品的照片, 真的是維妙維肖。 我覺得作者蠻有勇氣的, 孤獨死的人, 都是
Thumbnail
日本、韓國、台灣都有遺物整理師, 我月底會去上居家整聊室的初階課程。 說不定有天我會因接觸收納領域轉行遺物整理師? 作者負責做孤獨死、 遺物整理、 垃圾屋清掃等工作, 她還製作模型屋, 希望喚起大眾對孤獨死的關注。 書中也有她作品的照片, 真的是維妙維肖。 我覺得作者蠻有勇氣的, 孤獨死的人, 都是
Thumbnail
作者以第一人稱仿若述說自己身邊最近發生的事一般開啟了整本小說的序幕,其實整本小說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名字,只有我、你、他、她、那位老婦、民宿主人,沒有名字的好處是代入感非常強烈,幾乎感覺那位備受癌症折磨的好友就在你眼前崩解,所有的情緒都真實到躍然紙上,仿若一齣道句簡單只憑對白及演技抓住觀眾目光的舞台
Thumbnail
作者以第一人稱仿若述說自己身邊最近發生的事一般開啟了整本小說的序幕,其實整本小說中沒有任何一個人擁有名字,只有我、你、他、她、那位老婦、民宿主人,沒有名字的好處是代入感非常強烈,幾乎感覺那位備受癌症折磨的好友就在你眼前崩解,所有的情緒都真實到躍然紙上,仿若一齣道句簡單只憑對白及演技抓住觀眾目光的舞台
Thumbnail
12年前寫下第一封遺書,而後每3-5年出國前便會為自己寫下一封 12年前記得那是選修安寧療護的作業 在投影燈打亮的昏暗教室裡,老師請小組同學畫了生命線 當時的我們才20歲,對未來志氣滿滿,或許有點不安但就如同愚人一般 而死亡,在還沒進入臨床前都只是嘴上說說 在生命線的高低起伏下,寫下人生轉折點
Thumbnail
12年前寫下第一封遺書,而後每3-5年出國前便會為自己寫下一封 12年前記得那是選修安寧療護的作業 在投影燈打亮的昏暗教室裡,老師請小組同學畫了生命線 當時的我們才20歲,對未來志氣滿滿,或許有點不安但就如同愚人一般 而死亡,在還沒進入臨床前都只是嘴上說說 在生命線的高低起伏下,寫下人生轉折點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