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昨天到新竹的僧院聽法,離開時聽見ㄧ位老菩薩,萬分認真的問法師,她如此認真的念佛,臨終時真有佛來引至極樂世界嗎?這位法師以直白說:「妳只要好好念經,阿彌陀佛就會來接妳」,這千篇一律的答案,如同標準答案一樣,都可以預知了。但問與答卻永遠不斷的出現,這無法驗證也不能證明的事,成了給信眾的蜜糖。也是克服心中最深的恐懼-死亡,的靈丹。所以常說佛是大醫王,那個佛口中的聖美境地,在淨土宗與心淨土會ㄧ了。因為宗師們知道佛陀醫的是世人的心。

《六祖壇經》論念佛云:「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 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

無論身在那裏,心淨則佛土淨,念佛若唸唸有所求,心怎麼能安樂呢?如同父母每天為子女祈求平安,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在餘生就無法自在,還求什麼來生呢?

其實佛法本質是世間法,修佛法`習靜定`拜懺等,都是在讓生活中能「觀自在」,ㄧ個心中有佛的人,會見四季更迭而讚嘆天地有大美,會臨清溪悠悠而心無罣礙,也在佛前ㄧ無所求。所以人間處處是道場,ㄧ葉ㄧ菩提,ㄧ花ㄧ如來。能「觀自在」了。還要佛引西方極樂嗎?

這也意謂著人時空感的消失,如同湖濱散記的哲人梭羅,ㄧ個人離群索居,再也不受城市時空的壓迫,再也不用看世上的不公不義。

湖濱散記的一段話發人深省。

「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我也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著,聽任這世紀過去。」

人本就是不存在的存在,「無來亦無去」,如一直掛著這個色身要歸去那裡,活著好累,不是嗎?



avatar-img
4會員
116內容數
ㄧ層不變的生活,唯有佛禪可令生生機,這與信仰無關,佛禪療心境界領航,學佛多年以禪調作息,律規中細會生活點滴,文以記述禪趣,禪以慈悲為懷,分享文章理趣,願助有緣人禪入生活,長精神意志,向生氣勃發,存而日日向好,佛禪力不可思議,世道艱苦,唯禪心可離苦得樂。恭筆入禪,閱者同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浩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昨日法鼓山僧團舉行ㄧ年ㄧ次的剃度典禮,世俗子弟總算正式遁人空門,到了難為凡夫所知了的世界。
夜裡椅坐燈下怨偶閱讀
老友,走了逾半年了。自從三月的探訪遺孀後,就未曾再訪視。電話中她似已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心情已好多了。
秋來了。微涼的溫度,讓人不再昏昏欲睡,而這份微涼如飲清冽甘甜泉水,涼在心頭致神智明晰。神識清楚更容易觸景生情,秋的蕭索在落葉紛紛裡日益滋重。
每次走筆,都難知是神之於筆,還是筆之於神。神識游於人與物,飄出思緒,牽起筆觸,訴出文字。至神識通暢,筆觸無礙,筆與神交,又直筆疾書,此時筆已有神,似筆不待神而自行。大千世界筆走旅行,神又游暢景色秀美。
禪悟是一種不可言說的體驗。其境界本是離言絕慮的。是無法以任何邏輯語言試圖去理解的。但西方心理學大師榮格深知禪的奧理精妙,為使西方人與禪法拉近距離,以西方心理學家的觀點提出對禪的知見,頗值得瞭解,在此分享。
昨日法鼓山僧團舉行ㄧ年ㄧ次的剃度典禮,世俗子弟總算正式遁人空門,到了難為凡夫所知了的世界。
夜裡椅坐燈下怨偶閱讀
老友,走了逾半年了。自從三月的探訪遺孀後,就未曾再訪視。電話中她似已有自己的生活節奏,心情已好多了。
秋來了。微涼的溫度,讓人不再昏昏欲睡,而這份微涼如飲清冽甘甜泉水,涼在心頭致神智明晰。神識清楚更容易觸景生情,秋的蕭索在落葉紛紛裡日益滋重。
每次走筆,都難知是神之於筆,還是筆之於神。神識游於人與物,飄出思緒,牽起筆觸,訴出文字。至神識通暢,筆觸無礙,筆與神交,又直筆疾書,此時筆已有神,似筆不待神而自行。大千世界筆走旅行,神又游暢景色秀美。
禪悟是一種不可言說的體驗。其境界本是離言絕慮的。是無法以任何邏輯語言試圖去理解的。但西方心理學大師榮格深知禪的奧理精妙,為使西方人與禪法拉近距離,以西方心理學家的觀點提出對禪的知見,頗值得瞭解,在此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希望未來世得生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可以讀誦《妙法蓮華經》。古德云:「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佛陀說,如果有女人聽到〈藥王菩薩本事品〉,並且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來世將在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蓮花中出生,不再有煩惱,獲無生法忍。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
Thumbnail
如果希望未來世得生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可以讀誦《妙法蓮華經》。古德云:「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佛陀說,如果有女人聽到〈藥王菩薩本事品〉,並且受持讀誦、如說修行,來世將在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蓮花中出生,不再有煩惱,獲無生法忍。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與人無爭,於事無求,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古德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在這個世界,有什麼好比,有什麼好爭。凡是真有成就的人,與人無爭,於事無求。真正上根利智人,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只求生西方,沒有閑岔,沒有懷疑。
Thumbnail
「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通號,這四個字翻成中國意思叫無量覺,無量覺是自性的德號,念阿彌陀佛就是念自性。所以念這句阿彌陀佛,這是自性本體的音聲,功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天親菩薩造的這部《往生論》,是要幫助我們在這一生念佛有所成就,能往生到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