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述“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禪悟是一種不可言說的體驗。其境界本是離言絕慮的。是無法以任何邏輯語言試圖去理解的。但西方心理學大師榮格深知禪的奧理精妙,為使西方人與禪法拉近距離,以西方心理學家的觀點提出對禪的知見,頗值得瞭解,在此分享。

「禪宗覺悟的發生可以被理解為心理學所說的突破,ㄧ個狹隘的自我意識進入了無我的自性層面」

「悟是一種自性讓自我圓滿提升的體驗,這種體驗在東方被授予“佛性”」

「佛法提供了動力使人從ㄧ個不完美的意識當中掙脫出來,所以,覺悟的結果是,外在的東西不再能夠影響自我的意識」

「聽到了小溪的潺潺流水聲嗎?」

「覺悟者的知覺不會再只是自我的知覺感知到小溪聲,而這覺悟者已經超出自我意識,他感知到了更多無我的活動,亦超出了意識。」

「禪宗無疑是中國精神中最奇妙的ㄧ朵花。這種禪宗怪誕的個人覺悟體驗背後隱藏著深不可測的東西。」

「西方教會的功能一直都反對所有原創性的體驗,因為原創性的體驗只能是非正統的方法,而東方禪師則會反對ㄧ切崇拜,甚至還會罵佛,並且還因禪具有極其個人主義的方法」

「禪修訓練一開放就徹底催毀理性,這就使自我有意識的假設完全消失」

「禪師從自然本身那裡獲得唯ㄧ真實的答案,他的回答也是那麼自然,指出真理的入口就是門外潺潺的小溪」

「禪的體驗須經漫長而又艱苦的整合,整合(becoming whole)在東方意義重大,而對西方來說,這類體驗到目前為止都籠罩在雲霧之中」

以上是榮格對“禪”的認知,儘管禪宗兩派曹洞與臨濟,各以默照及看話頭(即参公案)來用功除去心中的塵埃,從而禪定與般若,成了「了悟」禪機的門徑。但對西方人來說定中三昧及領悟般若,是非常難以迄及的,我曾聽過ㄧ位教授的說法,認為西方人ㄧ直以來從希臘時代的天人二元論,至笛卡兒之後的心物二元論,其中心思想就是ㄧ種割裂,即分別心。整合成了難題,理性限制想像。

等待終極審判將命運交給了上帝,也使人無法超凡入聖。而佛法認為心`佛`眾生是三無差別,一念心即可了悟十如是`十法界,這樣根本思想的不同。榮格只能以自己的學術涵養與觀察來述“禪”了。

但從述“禪”中,榮格確實對“禪”有自己獨特的見地,對東方的文化有一定的接觸,沒有西方學者文化優位的迷思,對佛禪的推崇,也令他的學識高度備受推崇。

身為佛教徒是幸福的,尤其在可隨時親近佛的台灣,只要有供養三寶的心,心中就有ㄧ片淨土,可以隨時入禪,於靜定中涵養般若的智慧。在禪境裏無念無求,禪悅就不請自來了。

avatar-img
浩秦的沙龍
4會員
128內容數
ㄧ層不變的生活,唯有佛禪可令生生機,這與信仰無關,佛禪療心境界領航,學佛多年以禪調作息,律規中細會生活點滴,文以記述禪趣,禪以慈悲為懷,分享文章理趣,願助有緣人禪入生活,長精神意志,向生氣勃發,存而日日向好,佛禪力不可思議,世道艱苦,唯禪心可離苦得樂。恭筆入禪,閱者同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浩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北部的山頭桐花又盛開,至五月將雪白一片。
每筆寫文章將思緒化做文字時,我的心思`我的感情`我的底蘊`我的原初,都藉著文字真情流露。只是文以述心,知我者幾何呢?
聽說讓老人追憶過去,有助於防止老人癡呆
孩童與百歲人瑞的生命對話,讓我深受感動,記下對話,並以佛法闡釋其中深意,請以心靈感受這段赤子之心與人瑞智慧的生命對話。
目前在line上的友人,形形色色,有互動頻繁,有已讀不回,有隨心所欲,有愛理不理,有失縱人口。從line互動的百態,感受到人情冷暖。也看見人人的性格差異。當然這是與是否投緣有關。
當視見一隻蝴蝶出現在視域中,清楚的意識讓人直覺它的真實。
最近北部的山頭桐花又盛開,至五月將雪白一片。
每筆寫文章將思緒化做文字時,我的心思`我的感情`我的底蘊`我的原初,都藉著文字真情流露。只是文以述心,知我者幾何呢?
聽說讓老人追憶過去,有助於防止老人癡呆
孩童與百歲人瑞的生命對話,讓我深受感動,記下對話,並以佛法闡釋其中深意,請以心靈感受這段赤子之心與人瑞智慧的生命對話。
目前在line上的友人,形形色色,有互動頻繁,有已讀不回,有隨心所欲,有愛理不理,有失縱人口。從line互動的百態,感受到人情冷暖。也看見人人的性格差異。當然這是與是否投緣有關。
當視見一隻蝴蝶出現在視域中,清楚的意識讓人直覺它的真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
Thumbnail
【vocus 精選投資理財/金融類沙龍,輸入 "moneyback" 年訂閱 9 折】 市場動盪時,加碼永遠值得的投資標的——「自己」 川普政府再度拋出關稅震撼彈,全球市場應聲重挫,從散戶到專業投資人,都急著找尋買進殺出的訊號,就是現在,輪到知識進場!把握時機讓自己升級,別放過反彈的機會!
Thumbnail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禪」在古印度翻譯過來叫「靜思惟」,當靜思惟到相當寂靜,會有定境。一念不生的時候,不起妄念,它就入定。當然後面還有它的次第和領域。在密宗呢?它也稱「禪修」。但是禪修以後所證悟的境界給它的名稱就不大一樣,有的叫做「證得空正見」證悟空性,或者是講「證大手印」,或者「證大圓滿」。
Thumbnail
有人問禪師如何開悟?禪師卻似雞同鴨講的回問:你有聽見流水潺潺的聲音嗎?你真的有聽見嗎? 世界自然有可看見的部分,卻也有看不見的部分。朗朗乾坤,世界從來就無意隱藏自己,重點是你有沒有“真正”看見與聽見?有沒有看見與聽見的“意願”?——那與自我(ego)無關的「不可見」的部分,或許就是自性(self)。
Thumbnail
九十歲的盤若智是泰國金寺裏得道的高僧。他的盛名不僅遍及這金色國土中的每一角落,甚至還遠達異邦的佛陀國度。人們提到他時,總將兩手合十,高舉過頂,以禮拜佛陀的姿勢,表達對這位高僧的虔敬。 不管拂曉與暮落,金色寺塔的內外,總聚集著無數的人們。他們聆聽梵鐘的沉落,思老禪師一身汗濕的睜開眼來,發現自己正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