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0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回到物件的時空脈絡裡

2023年4月底,仲春的朦朧之際,我們趁著花蓮的里行部落開課,跑去跟 卡塔文化工作室 的秀慧老師學習。

老師提到,解讀每一件物件的時候,都不能脫離物件所處的時空,要設身處地去想像當時人們所見、所用的環境。相似的植物圖樣,在不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變化、也可能有不同意涵。

而在分析時,首先要先丈量棉布或麻布的經、緯線長寬比例;再來去仔細查看圖紋的構成,包括每一個十字橫跨了幾條經、緯線,後續在重製、延伸應用的時候,才不會只模仿了形體,卻忽略了結構。

因為我們剛好帶著屏東獅頭的物件來現場,老師也在課程最後很大方地邀請我們分享對屏東刺繡物件的觀察。也很驚喜地發現屏東和東部的刺繡物件特色有一些很巧妙的關聯!

這其實是我們很期待的互動討論模式。我們可以彼此交流:各自祖先的物質處境、美感、習慣是什麼?在遷徙的路程中有什麼變化?而不是很輕易地把區分當作目的:這是A族的物件、那是B族的衣服———那樣的話,就太可惜了。

▶︎ 謝謝 里行織網|Rihan聚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