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從來都不簡單
綜觀近幾年的國片作品,撇除那些翻拍的改編劇本,劇情題材往往脫離不了強制煽情的校園愛情、江湖幫派的兄弟義氣和本土民間的靈異傳說,僅有少數題材引人入勝、劇情貼合社會的作品才能在國片市場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在這些能夠吸引觀眾入場的創新國片之中,又屬犯罪懸疑類型的發展最好。藉偵查描繪人性糾葛的《目擊者》、以命案談論生死議題的《緝魂》以及從社會現況揭露媒體亂象的《罪後真相》,無一不是在議題敘事及氣氛營造上達到刻骨銘心的作品。而身為一位犯罪懸疑片的愛好者,當然不能錯過近期上映的《查無此心》。
雖然《查無此心》是以一起驚心動魄的連環殺人案構成,但同樣承襲了國片過去用類型包覆議題的特性,將世人知情但卻不大熟悉的外籍移工議題融入電影裡這起命案中。縱使近期已有《九槍》和《八尺門的辯護人》兩部高話題性的影視作品將移工議題炒熱,但《查無此心》透過導演曾英庭對外籍移工深刻生動的描摹,以及演員扣人心弦的演繹、令人為之驚艷的詮釋取勝,並利用其類型片的優勢與兩部作品做出區隔,讓電影這項傳播媒介在提供新知、娛樂觀眾之餘,還能做到批判社會並達到反思的作用。
本片的開場相當引人入勝,主題明確不拖沓,透過警員吳潔和非法移工仲介林祐生兩位角色的日常揭開序幕,分別帶領觀眾深入探究自殺者遺族的創傷症候群、警方的辦案手法,以及社會乏人問津的移工生活。其中,本片又以主角吳潔的心境描繪最為深入,甚至可以說《查無此心》的重點從來就不是這起曲折離奇的命案,也非刻劃入微的外籍移工議題,而是這位歷經丈夫自殺的警探,講述她是如何在偵辦的過程中學會與悲傷共處,並透過破解這起殺人案達到自我救贖。因此,片名《查無此心》的心字所代表的不只是屍體被挖除的心,更代表了片中的每一縷曾經受傷破碎而迷失的靈魂。
這也導致慕懸疑推理之名而來的觀眾有些失望,由於劇情結合了偵探辦案、生命救贖和移工問題,在懸疑層面設計得不夠峰迴路轉的情況下,後半段幾乎讓角色流水照著劇本走,使觀眾無法體會下海進行推理的樂趣,反倒多了些讓我們反芻思考、吸收情緒的空間。然而,最嚴重的還不是這點。相信不少人在電影上映前就對本片重新剪輯一事略有耳聞,事實上,院線上映的《查無此心》與先前在影展播映的版本相差了24分鐘。導演刪減了與此命案較無關聯的橋段,調整了敘事節奏以維持劇情的緊湊感,不僅強化了懸疑驚悚的張力,緊湊的劇情也使本片更符合現代觀眾追求緊張刺激的口味。但本片刪減後的缺點也隨之浮現…
由於《查無此心》明顯是部角色重於劇情的作品,刪減後雖然不至於讓主角的形象過於扁平,但配角的塑造空間和兇手的人物刻畫與犯罪心理,這些得以拓展故事深度的內容都隨著劇情的刪減而大幅縮減。甚至有些角色原有更多推動主角成長的戲份,不論是讓主角產生心理創商、但也做為生命助力的丈夫,或是做為成長關鍵的母親都因劇情刪減,使吳潔在片中的心態轉變和情緒反應都缺乏了點說服力,有些橋段和台詞甚至顯得有點突兀甚至莫名。
再以全片最重要的犯案動機為例,《查無此心》已將犯罪驚悚的元素結合了外籍移工的題材,並以極其細膩的手法處理這項社會議題以及相關角色彼此之間的情感。但當我們期待接觸更深入的犯罪心理時,得到的只有既簡略又牽強的人物背景,雖然以情傷之名犯案還算合情合理,但關於斷指、挖心的細節不但說服力嚴重不足,也很難讓觀眾去寄予同理甚至產生共鳴。再者,電影本就沒有對幕後真兇進行鋪陳,觀眾完全可以透過刪去法來認定兇手,導致揭露兇手時的反轉張力差強人意。種種不夠細膩的編排加上劇情刪減的火上加油,都讓《查無此心》的懸疑驚悚效果大打折扣,稍嫌可惜。
本片在敘事和角色設計上雖然不盡人意,但《查無此心》在技術層面的發揮實在令人嘆為觀止,非但提升電影視覺上的質感及魅力,也為犯罪懸疑劇情提升了一定程度的戲劇張力,其出色的表現更是在金馬獎和台北電影獎就一舉入圍了多項技術性獎項。單就影像呈現來看,全片被一抹抑鬱的藍色籠罩,與主角吳潔無法走出過去創傷的心境相互呼應,而片中的室內與燈光多以黃綠色調呈現,這般黃藍對比色組合令人想起了大衛.芬奇獨特的調色技法。有趣的是,《查無此心》在某些橋段的劇情和視覺風格還真的挺像是在向《火線追緝令》、《索命黃道帶》等經典犯罪懸疑片致敬。
雖然這部電影仍有不少需改進之處,但整體的故事架構和重新剪輯後的觀影體驗,讓本片不至淪落到呆板的推理辦案和議題闡述,更不用說片中枯槁瘦病的張鈞甯、悲痛欲絕的阮經天、陰陽怪氣的游安順三位彼此擦出的火花,已足以讓觀眾深陷沉浸其中。除了上述這些口碑載道的技法,《查無此心》還有更多難以僅用文字描述的心血結晶等著觀眾親自鑑賞雖然成品還不及《目擊者》在類型片締下的高度,但《查無此心》足以媲美好萊塢的製作技術,誠如燈光、攝影、美術場佈、特效化妝等等已直接向觀眾證明了台灣影人的實力。如果你已經很久沒進場看國片的話,給《查無此心》一個機會吧,國片真的有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