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拳擊片是影展長勝類型,環顧古今中外各大電影大獎的確如是——可能因為拳拳到肉的場面,容易看到演員的付出與功架?再配上單對單賽制,特別適合創作各式各樣「奮鬥」的故事。
別說歐美,單是日本近年已經有數之不盡的拳擊片,儘管未能贏得票房,部份仍然成功贏得影評人的歡心。剛好最近有兩部日本拳擊片於香港登場,主角有男有女,無論是破格或傳統敘事類型,到頭來最令觀眾看得最肉緊的,還是他與她如何透過跟「師傅」學習,對自己的人生進行救贖。
提早於日本公映前於香港夏日電影節欣賞《最後的怒放》,雖說電影改編自澤木耕太郎的小說《春天飄零》(『春に散る』亦為電影日文原名),故事情節內容可謂「熟口熟面」:離開日本四十年,曾經的拳擊天才(佐藤浩市)忽然回國,遇上失意的年輕拳手(橫濱流星)來拜師,互相碰撞下師傳訓練徒弟登上全國比賽冠軍寶座;同時還有天才如何重遇舊時恩師的女兒(山口智子),以及集合散落四處、現時過得落魄的舊隊友(片岡鶴太郎、哀川翔),中年再出發背後卻隱藏著秘密…。
看到這樣的故事,忍不住想起木村拓哉主演的日劇《邁向未來的10 Count》——尤其擔任拳擊師傅的佐藤浩市身為過氣天才,打拳場面卻少之又少,戲份完全集中在指導橫濱流星拳術,輔助新生代拳王上位,師徒情集中又入心,到最後找到自己的存在意義,存在感剛剛好,就連他跟「老花瓶」山口智子的舊情也點到即止,定位比《邁向未來的10 Count》清晰得多。
可是作為另一條主線——徒弟橫濱流星為何及如何堅持拳擊,缺乏家庭溫暖(媽媽混亂的性關係?)、平時生活頹廢、以拳擊尋找生存意義等理由很常見,但描寫得沒有很深入,故此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反而對橫濱流星努力鍛鍊的鋼鐵身型,以及紮實的拳擊功架(雖然只是外行人角度)的印象更深。
所以整部電影最可觀的,就是他與飾演拳王的窪田正孝的比賽場面,「拳拳到肉」的衝擊對普通觀眾來說最有感覺,連只在旁邊吶喊助威的佐藤浩市亦顯得特別醒神。
橫掃日本影壇大獎的《惠子的凝視》,改編自日本聽障職業拳擊手小笠原惠子的自傳,書名原本叫《別認輸(負けないで!)》,改編成為電影後卻沒有強調擂台上的勝負(最後甚至讓女主角輸了比賽),反而處處流露「輸了也是這樣吧」的淡然氣場,就算連拳館也是平淡地被關掉,作為拳擊片竟然沒有任何刺激感官的場面,甚為破格。
與精準地在每個轉折點配上適當配樂的《最後的怒放》完成不同,《惠子的凝視》透過大量的現場音效營造獨特的淡然感覺:無論是拳擊手套的碰撞聲、對空氣揮拳的霍霍聲、咬牙時的清脆聲…完全沒有多餘的配樂或激昂的歌曲,卻更能夠牽動觀眾的情緒。
小河惠子(岸井雪乃)身為聽障者,沒有戲劇性的學拳理由,日間當酒店服務員,晚間才進行拳擊訓練,並每日把訓練和感受記錄在日記中,期望盡努力去圓滿整個人生。明明「聽障」與「拳擊」配搭起來看似很了不起,電影卻專注強調惠子「平凡」的一面,例如她在拳擊上並沒有過人的才華,連拳館館長(三浦友和)點評她的時候,亦認為她只有「擅於觀察」最能為人稱道。
尤其電影設定在疫情期間,人人戴著口罩,惠子難以透過讀唇與人溝通,比賽期間經常聽不見教練和裁判的指示,因而作出錯誤判斷,累積的失望與埋怨難以為「健全」的人理解。不過無論面對比賽失誤或生活跌蕩,聽障的惠子總是以淡然的姿態去面對,只有在揮拳時才看到她心中的「那團火」,加上岸井雪乃內斂的爆發力,令觀眾對惠子更為親近。
《惠子的凝視》雖然一樣設有「師傅」類角色,三浦友和飾演的「會長」卻沒有流於俗套,縱使沒有擺出拳擊手的架勢指導,卻擁有穩住全場、令人安心的氣場——就算拳館沒落要關閉,連他自己也倒下進醫院,仍然默默地透過電腦螢幕觀看惠子比賽,給予她忽視的細節及意外,讓人感覺安心。師徒心意相通的關係猶勝親生母女,也許亦是電影想傳遞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