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3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南聲讀後|《超級外送員:使命必達的省時戰》蔡宛芸

raw-image

本書作者蔡宛芸在後記提到「尊嚴勞動」一詞,那是長期以來試圖探討勞工處境時,渴望觸及現實中往往遙不可及,彷彿另一個世界的理想情境。時而讓自己從專書討論中找回敏感度,才不會對社會發生的一切過於麻木,不將其當一回事。台南交通混亂已然是當地特產之一,加上外送員,其實也不過是多了幾個危險駕駛流竄於車流間,真要說困擾,大概就是已經很不便的停車空間變得更加狹小。當自身身份回到使用者,偶爾人懶,不想出門,沒概念下一餐要吃什麼,我就會開啟點餐平台,從既有的幾個選項去找運費最低,可以多支付一點,但還承擔得起的選項。仰賴別人的送餐服務,換取發懶的些許時光,感謝熊貓感謝便利。

 

在還沒閱讀本書前,我對外送員有些想像衍生的困惑:為什麼熊貓一定要配備顯眼穿著,Uber eats的外送員就不用?外送員賺得是那個一單九元到四十九元浮動的外送費而已嗎?如果真是如此,那到底要跑多久才能賺到領取基本時薪的標準?外送工作看似很便利,即上線即有工作。

 

無論對外送員的想像如何,對他們在烈陽冒雨的惡劣氣候底下提供服務這件事,我肯定是敬畏的。體力活往往是維持社會運行穩定最至關緊要的職別,面對他們,我實在很難理解為什麼總會招致輕視眼光。經由蔡宛芸的分享與實際體驗,更是對這份職業敬畏三分。工作流程看似只有接單,取餐,送餐,如此簡單三步驟,因為維持系統運作的送餐公司未能以更合理的制度保護這群外送員,加上台灣道路實在是「有口皆碑」的危險,在在成為一名專業外送員必須獨自承擔的隱藏成本,在工作中取得尊嚴,在台灣彷彿成為一件遙不可及的事。

 

根據接單程序,簡單分享幾個蔡宛芸於書中提到的觀察:

  1. 登入app接單一事,原本我以為那就像遊戲一樣,系統獲知使用者上線開始派發今日任務給你。但熊貓的邏輯是,要求外送員必須在原先排定的時程中,維持登入狀態,隨時等待你所申請的送餐的區域有沒有人訂餐,並通知你接單才算上工。(這當中還要求當你接收新單時必須在規定時間內按下接受,要不然拒單次數會影響你的報酬計算)
  2. 接單時店家狀況又是另一個難題。在平常的消費經驗,或多或少會因為外送員衝進店裡喊號碼急著取餐的印象格外深刻,總有一種「永遠在跟誰追著賽跑」的結論。多數店家會設置取餐區,讓外送員自取或另外取餐(但我家門口的麻古因為生意太好,今天剛好新設立告示牌,要求外送員必須跟點餐客人一起排隊取餐)。蔡宛芸提到,有些店家為了維持口碑,會刻意在外送員到時才開始料理,這就造成外送員會多耗費時間在等待製餐,甚至因此延遲還得第一線接受消費者抱怨。
  3. 送餐的學問就藏在那顆外送箱裡,可說是大有玄機。書中提到,有些外送員為防止湯水在運送過程時傾倒,會裝設架子、鉤子讓餐點得以穩固,或是在送數十杯飲料的大單時,消費者為了省一兩元的塑膠袋,外送員會礙於便利問題自掏腰包支付塑膠袋的錢。而這樣來回送餐對機車的耗損維修費用,也別期待外送平台會分擔,甚至是意外發生的金額賠償。即便順利將餐點送到,因為定位或遇到找不到客人造成每一分一秒的浪費都是在壓縮下一單的運送時間,往往也得首當其衝接受消費者怨氣。

 

針對送餐制度最大的弊病,蔡宛芸明確指出,透過外包的承攬關係著實讓外送平台省下眾多責任與金錢。打著外包的名義,但使用獎金、鼓勵等詞彙去包裝要外送員承包的且被犧牲的選擇,迫使外送員在原先已無法從平台獲得保障的情況下,更被剝奪原先利益,甚至逐年減少,使每一單能賺到的收益比被各種巧立名目下約限。即使如此,書中提到2022年熊貓外送員的註冊數量甚至以達到十五萬之多,跟2019年的百名相比,成長速度令人咋舌。

 

如今,熊貓的熊掌觸及到生鮮市場(Uber eats也是),甚至推出會員制度,從訂購方案中提供看得到的免外送費回饋。至少,在我打工的地方,一個同事有會員之後,大家就更放肆地訂下午茶來喝,幾乎是每日行程。它回饋到外送員身上的,不一定是實質幫助他們有更多賺錢機會。書中也提到,熊貓持續在辦招募說明會,我甚至有印象先前經過學校一次,就有一群粉色熊貓在門口聚集,像是有活動借用教室舉辦。當然,制度變得不友善不代表有人就此退卻,投入外送員工作,把它當成兼職的人大有人在,受訪者中就有退休的伯伯以騎腳踏車的方式,視為運動與打發時間的方式,偶爾賺點外快。身邊也聽過不少全職婦女要分擔家計,把小孩都送去學校後跑跑外送,轉換心情。

 

我非常偏愛這種關注近乎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討論,這讓我想起群學以前出版了一本《血汗超商》(後來游擊也有出以超商為題的《萬能店員》)裡面也是講述大量超商店員的艱辛工作環境。而那是十多年前著作,現在店員要會的技能只多沒少。當我們去了解一份工作的環境有多不友善,想從中找出可改善環節,卻有那種「不爽就別做」的風涼話實在話大可不必。因此當有這類作品出現時,不僅有助於我們更了解相關議題,也希望能藉此引起更多人關注。(同時,我也很敬佩能把研究論文改寫成書出版,大概是研究者最榮幸的一刻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