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的「靈感」是否也神聖不可侵犯呢? 《靈感鍛鍊》說書心得分享

我在想,會被《靈感鍛鍊》這四個字的書封吸引的人,

渴求的是「靈感」多一些、

還是好奇「鍛鍊」多一些?


#靈感的神聖不可侵犯


對我來說,「靈感」是神聖而渴求的,

是個靈機一動的火花、

是某個聽Podcast話題實冒出的點子、

是熬夜苦思入睡後降臨的清晨靈光一閃、

是閱讀到嶄新觀點後急著記錄下的行動筆記、

是課堂中某個被觸動的靈魂拷問、

是Open Mic場合中神來一筆的Punchline方向、

是一對一會議中收穫到的方法論模組,


這些,彷彿有許多來源俯拾即是,

卻又彷彿仰賴機運並非隨手可得。


如果靈感是需要倚靠各種外在的機會來產生火花,

那何來「鍛鍊」之說呢?


#差點開天窗的說書講座


「距離上場說書剩一個月了,書目還沒決定怎麼辦?」那時已經六月中,我還在煩惱七月十三日的分享書目。

在行雲讀書會,每月第二個週二的悅讀書院單元,我在七月十三日當天有個一小時簡報說書分享。

我的說書籌備SOP通常要四個步驟,最後兩個步驟需要兩天,但前兩個步驟需求時間從一週到一個月都有可能,完蛋了完蛋了完蛋了是不是要開天窗了呢?

那陣子原本有幾本候選書目早已陸續讀完,有關於習慣的、關於閱讀的、關於工作方法的,都讀得很充實,有許多收穫,但就覺得少了點想要分享的衝動。

有一本很有收穫,但對象鎖定在像我這種有說書志向的人,不夠大眾;有一本近期頗暢銷,書名很有力、內文很易讀也有些乾貨,但就少了些感動;還有一本很豐富,是大師閱讀精華的歸類散記,像是世界地圖般讓人讀完想私藏、也下意識覺得這本不好料理。

三本都是好書,但少了股讓我想分享的衝動。

就差那麼臨門一腳,卡在選擇困難的我,還在煩惱之際, @黃小胖 推薦了這本《靈感鍛鍊》給我,這是她讀了發現很適合我的書,這真的就像及時雨降臨一般,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來自漫畫首都的作者

我開始查這本《靈感鍛鍊》的資訊,看到作者佐渡島庸平是「東大特訓班」、「惡女花魁」、「浪人劍客」的責任編輯,也是後來拍成電影的「宇宙兄弟」的經紀與出版公司,是日本知名的漫畫責任編輯。


這對還沒上幼稚園就開始畫漫畫、國中就入圍過青文出版社漫畫決賽、一直熱愛漫畫到現在的我來說,這本書的切入點與例子,都按在我會很熱血的穴道上。


#唯有觀察力才能作為學習的第一塊骨牌

原來,作者對於靈感鍛鍊的核心概念始於「觀察」,而鍛鍊觀察力的同時,必然能夠練就其他能力。 好的觀察與不好的觀察,以「是否有假設的提出」來當作判斷標的,這是靈感鍛鍊的第一步。


#假設是觀察循環的起點:五個具體建立假設的步驟

觀察循環是持續學習的一個理想狀態,要能夠源源不絕的產生觀察循環。

以假設開始的觀察循環:從「假設」為起點,帶著假設「觀察」,發現「問題」

作者建議先從「設定假設」開始,當我們設定了假設,自然就會產生想要驗證假設的欲望,就能夠開始觀察循環,並開啟一系列學習的實踐途徑,

以行動思維切入的循環:「從回顧開始」,接著「規劃」,然後開始「實行」

一般來說人們會經常從「計畫」開始,但時常容易因為實行階段的各種意外而消磨執行的動力,不僅計畫容易落空,也容易產生惰性。因此,從「回顧」開始,才是較容易提高動力的方法。


#五個具體建立假設的步驟如下

「直白的描述」、「以外部評價為參考」、「記憶不可盡信,要對照數據」、「模仿要到位,得找出背後的形式」、「培養自己的衡量標準」是佐渡島庸平提出的「建立假設步驟」,幫助我們理解這些假設是否完整,是否足以幫助我們問對問題,建立自己的學習循環。

在這邊,特地想要引用作者在「培養自己的衡量標準」中的一段文字,分享給大家作者思維的途徑。在這段作者持續詢問自己的自問自答中,我們了解了作者之所以離開彷如「日本出版界的台積電」般的公司,自行創業的這種跳脫舒適圈的思路。

我離開出版社自行創業,是為了什麼? 是被怎樣的價值觀激發?是想要更自由的工作?還是想要更多的報酬? 
我不斷地自問自答,最後得到的答案是「想要學習」。這個價值觀背後沒有什麼理由,只是問題的終點。
我希望把畢生的時間都拿來磨練自己,成為學習的專家。
那為什麼不是個人自由工作者,而是開公司? 要如何才能持續下去? 我繼續進行下一輪提問。
最終挖掘出來的答案是「想把學到的知識,轉移到社會上使用」這樣的渴求。我想嘗試發起學習的連鎖效應,希望將「我理解了!」的感覺不只留在自己腦海中,也想傳達給他人。總之,我期許自己「成為學習專家,並將學習成果貢獻給社會」,這就是我給自己設立的衡量標準。
當公司接到新的委託,我都會使用這衡量標準來評估,我會問:這個企劃,會讓我學到新的東西嗎? 這個學習,未來可以轉移到社會上嗎? 如果答案是「YES」,就會繼續進行新的假設:能夠獲得怎樣的學習? 如何將學習轉移給他人?
執筆這本書的過程,提升了「觀察力很重要」這個觀點的清晰度。
衡量標準也可以比喻成「北極星」,因為位置不會動搖,所以可以當作路標,藉此觀察假設和現實的差異。
這個衡量標準若是捏得太緊,就會變得頑固、無法通融。 衡量標準只是為了觀察現實世界的道具,而且有可能會隨著時間更新,如果能充分理解這個道理,就能讓衡量標準發揮引導假設的功能。


#觀察如何被扭曲:八種妨礙觀察的認知偏見

人們往往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要能夠發現自己身上的認知偏見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也因此大家更應該認識這八種妨礙觀察的認知偏見:

證實偏見:擇善固執也能把偏見變武器
負面偏見:把悲觀化為準備的力量
從眾效應:是不是人云亦云
月暈效應:不被過去的「標籤」影響,只看現在表現
倖存者偏見:不要過度重視成功者的意見
根本歸因謬誤:不該把問題發生的原因歸咎於個人能力
後見之明謬誤與正常化謬誤:現代獵巫?




#四階段說書籌備階段

這是在六七月期間,
我的第三十五本說書演講,
距離前一本《反時間管理》剛好三個月。

這次的挑戰是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我要完成四個階段的準備:
第一階段「初次順讀」:正常閱讀一遍,遇到亮點或觀點筆記會摺書紀錄。
第二階段「快速略讀」:用比較快的速度讀過,在腦中架構書本的綱要。
第三階段「精華掃讀」:開始準備文本,尋找適合的圖文影音媒材。
第四階段「簡報製作」:第三階段完成後,會將整個包含圖文的文稿製作成簡報。

每個階段通常從一天到兩個月不等,
最多可能會花到好幾個月,但最快也可能幾周就搞定。

總之,《靈感鍛鍊》這本書如我所料的非常好讀,
讀起來非常自在暢快,
作者的思緒與觀點總會給人新的想法,
也因為產業是漫畫的關係,媒材也很豐富,
所舉的例子、所描述的產業困境
(比如現在流行適合手機平板的直式漫畫
與傳統紙本式的左右翻漫畫之間的需求趨勢變遷)、
讓愛看漫畫的我讀得津津有味,
託作者與黃小胖的福,
我也在七月十三日的行雲讀書會中,
完成了一場獲得許多觀眾肯定的說書講座。


#說書的回顧計畫

趁著日更三十創作營的這個挑戰,
一方面想來回顧一下這些陪伴我走過一段段日子的書,
另一方面也想試著在社群中與大家分享這些點點滴滴。

明年,會是我開始說書的第十年,
不知道十年前的自己,
是否相信自己十年後還在說著書。

在說書的場合中,我總是會說:
『當你想真正擁有一種知識、
一本書、一段故事,
就上台分享吧!
在你準備分享的過程中,
你才真正的消化反芻了這些知識與內容。』

期待接下來的分享,也期待你們期待我接下來的分享。

#又錄了一集警廣說書的《靈感鍛鍊》

這次是與Emeline、青芳兩位說書人一起去找DJ士坪姐姐,一口氣一個下午錄完三本書的分享,期待警廣「書本是生活 舒適過生活」節目上架的日子!


# 喬伊在說書
#日更30創作營
#行雲讀書會 悅讀書院 每月第二個星期四晚上
#靈感鍛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