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半總統制-從歷史、台灣政治文化來看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坊間很多討論憲政體制時通常皆以學理角度去探討定義、實行方式、優缺點等等,但根據世界各個國家的民主憲政運作是非常多元。許多學者開始探討,為何有些國家可以運作得很好,而有些國家卻遭遇許多憲政問題,提出各種影響民主化的因素,其中一項就是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

普遍而言,若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偏向威權文化,其政治運作也會偏向威權體制。民主多元的社會文化之國家,其政治運作偏向民主憲政體制。從台灣政治歷史來看,我們是從過去威權統治時期逐漸轉型成民主政治。但是政治文化的轉變並非一蹴可及。以英國為例,從16世紀初直到18世紀初,內閣制依然處於萌芽狀態。17世紀末光榮革命催生了《1689年權利法案》,是英國歷史君主立憲制形成的重要事件,議會擁有廢立英王的權力,奠定議會的優越地位(議會至上傳統)。18世紀初期,輝格黨在英國政壇日益占有優勢,實際掌握了政權,國王的主要諮詢機構逐漸發展成內閣。輝格黨領袖華爾波爾實際上是英國第一任內閣首相。1742年華爾波提議之法案未過,且國會優勢不在,下院就威爾特郡奇彭納姆一場補選是否遭受不法操控展開辯論,華爾波等人遂同意藉此事當作他的不信任動議。最終華爾波在投票中挫敗,事後同意從政府辭職。此事奠定議會對內閣的不信任之倒閣權,且內閣須對國會負責之慣例。

再回顧我國的憲政歷史,五五憲草採取總統制並加入類似美國三權分立的制衡機制,又受憲法起草人張君勱先生主張內閣制之左右,並稱之為修正式內閣的憲政體制。台灣民主化歷程艱辛,1979年美麗島事件影響後來1986年民主進步黨成立,1987年宣布解嚴開放黨禁,1990年發生野百合學運促使時任李登輝總統於1991年廢除動員臨時戡亂條款,結束萬年國會運作,並進行第一次修憲。1994年第三次修憲確定總統、副總統由人民直選產生。1997年進行第四次修憲後改成雙首長制(即半總統制),並取消立法院對行政首長人事同意權,且賦予總統於國會不信任案通過後得解散國會,以此衍生後來陳水扁時期少數政府問題與國會極少提出不信任案。2003年第七次修憲正式將國民大會職務廢除,並減少立委人數至113人、由複數選區單計不可轉讓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此一改制使得台灣趨向穩定的兩黨政治。

雖然我們由威權統治轉向民主化,並透過兩次政黨輪替形成民主鞏固時期。但台灣民主發展的時程比起英美法等傳統民主國家仍就算是較為年輕。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台灣總統選舉:台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一書中提到台灣政治文化有三項特點:1.我們自己創造民主的自豪。2.政府應該要照顧人民。3.做不好要馬上換掉。

因此在歸咎責任的時候我們總是以行政權、政府、總統為對象為優先,而非國會及其議員。以此來看,內閣制並不適合台灣民情。總統制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常見到總統專權現象,國會又無法有良好的制衡機制,易形成專制政權。總統制亦不適合。鑑於此,我認為現行的半總統制才適合台灣現今情形。總統民選符合人民主權原則,即使處與幕後,但台灣擁有多元社會利益團體,對社會運動有較大的容忍度,足以使總統仍然無法違背民意,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14年太陽花運動。被動解散國會權使得國會提不信任案時會有較大的政治成本考量,政局容易穩定,但相對比較不容易解決政治僵局。

avatar-img
6會員
2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onsterstyl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何國民黨在台灣政治的影響力逐漸衰弱的原因,我找到一種見解。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其著作《台灣總統選舉:台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中從意識形態與民族主義的角度分析台灣認同總共有三種型態:台灣民族主義、台灣認同、中國民族主義。 其研究發現國民黨比較偏向中國民族主義與部分台灣認同,與此相反,民進黨則比較偏向
對於柯文哲推動內閣制入憲這事情之可能性、問題、理由,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 修憲之困難度:經歷7次修憲過後,要再度修改憲法須經過1/4立委提案、3/4出席、3/4同意,公告半年後交付公民複決,且須經絕對過半選舉人數通過,修憲案始得生效。上次已說,2020年蔡英文得到台灣歷史最高票也才800多萬,
在討論九二共識前,我認為必須清楚何謂共識。 根據Wiki定義:共識是指達成被分歧各方所接受的陳述(即使有時只是勉強接受,甚至只是擱置爭議)的社群解決方案。
我認同反戰派其中一個觀點:對於世界局勢我們必須要有深刻的了解。 一、回頭過去看歷史: 從尼克森時期與中共建交到來遏止蘇聯擴張。 柯林頓時期希望將中共納入世界體系,知名的事件就是中共成為WTO的一員,以期待經貿的開放會讓中共走向民主化。 小布希時代期,發生了一個重大轉淚點就是911事件,導致美
今天看了范琪斐的美國時間:郭力昕教授 - 等距外交,大致歸納反戰派幾個論點 1. 我們不要主動去刺激與挑釁鄰居 2. 都是美國是要讓我們去挑起戰爭 3. 為了避免戰爭,我們要跟鄰居好好談 反論: 1. 這就像何事不辱華,早辱晚辱都是會辱到。鄰居的那條線很模糊且永遠是變動的。 2. 即便我
從世界各國政府普遍的觀點視通貨緊縮為重大問題。首先,通貨緊縮很重要指標是整體物價持續下跌,投資減少,結果導致經濟衰退。 以下是我自己的觀點: 1. 經濟衰退或不振:通貨緊縮造成名目GDP下跌,也就是經濟衰退。持續性的經濟衰退可能導致廠商不願意投資,緊縮成本與裁員,失業率攀升。而物價下跌優先傷到的肯定
為何國民黨在台灣政治的影響力逐漸衰弱的原因,我找到一種見解。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在其著作《台灣總統選舉:台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中從意識形態與民族主義的角度分析台灣認同總共有三種型態:台灣民族主義、台灣認同、中國民族主義。 其研究發現國民黨比較偏向中國民族主義與部分台灣認同,與此相反,民進黨則比較偏向
對於柯文哲推動內閣制入憲這事情之可能性、問題、理由,我有以下幾點看法: 1. 修憲之困難度:經歷7次修憲過後,要再度修改憲法須經過1/4立委提案、3/4出席、3/4同意,公告半年後交付公民複決,且須經絕對過半選舉人數通過,修憲案始得生效。上次已說,2020年蔡英文得到台灣歷史最高票也才800多萬,
在討論九二共識前,我認為必須清楚何謂共識。 根據Wiki定義:共識是指達成被分歧各方所接受的陳述(即使有時只是勉強接受,甚至只是擱置爭議)的社群解決方案。
我認同反戰派其中一個觀點:對於世界局勢我們必須要有深刻的了解。 一、回頭過去看歷史: 從尼克森時期與中共建交到來遏止蘇聯擴張。 柯林頓時期希望將中共納入世界體系,知名的事件就是中共成為WTO的一員,以期待經貿的開放會讓中共走向民主化。 小布希時代期,發生了一個重大轉淚點就是911事件,導致美
今天看了范琪斐的美國時間:郭力昕教授 - 等距外交,大致歸納反戰派幾個論點 1. 我們不要主動去刺激與挑釁鄰居 2. 都是美國是要讓我們去挑起戰爭 3. 為了避免戰爭,我們要跟鄰居好好談 反論: 1. 這就像何事不辱華,早辱晚辱都是會辱到。鄰居的那條線很模糊且永遠是變動的。 2. 即便我
從世界各國政府普遍的觀點視通貨緊縮為重大問題。首先,通貨緊縮很重要指標是整體物價持續下跌,投資減少,結果導致經濟衰退。 以下是我自己的觀點: 1. 經濟衰退或不振:通貨緊縮造成名目GDP下跌,也就是經濟衰退。持續性的經濟衰退可能導致廠商不願意投資,緊縮成本與裁員,失業率攀升。而物價下跌優先傷到的肯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經歷了從革命到共和的艱辛過程,面對著袁世凱的崛起與獨裁統治。隨後的國共內戰將國民政府迫至臺灣,開啟兩岸分治的歷史。經過數十年的威權治理和國際變遷,中華民國實現了臺灣化,並逐步走向民主化。這篇文章探討中華民國的歷史、挑戰以及其在臺灣的轉型過程。
從1947年開始的動員戡亂,一直到1991年才將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廢除威權統治才告一個段落,在這長達四十多年的黨國體制下,對台灣政經乃至民生各層面不可謂無舉足輕重之影響,本篇文章就來聊聊黨國統治給今天台灣帶來什麼影響與其留下之痕跡。 軍警特及司法單位中之黨國人士 在過去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軍公教等
Thumbnail
今日(2024年8月13日)參加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主辦之研討會「第14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民主生活」,有些事不吐不快,簡記如下。 今天去之前最想聽的就是L教授談美國總統的戰爭權限那篇,結果,該說某方面而言問題比想像中還嚴重嗎? 剛好和我同研究室的的M也是做美國總統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Thumbnail
泰國政治體系 泰國採用君主立憲制度,即君主(國王)作為國家元首,而政府則由首相領導。泰國憲法確立了分權制度,將政府權力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部門。然而,泰國政治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歷了多次軍事政變和政治危機,這些事件對泰國政治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政府結構 泰國政府的結構包括: 國家元首:目前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Thumbnail
台灣國會改革懶人包(自各家網路資料精簡整理) 一、國會改革背景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引發廣泛討論。主要是針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行為法》、《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等五部法律進行修正。藍白兩黨(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推動修法,而民進黨則強烈反對,導致立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除軍事、外交等全國性重要事項,由中央政府統一掌管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工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有的如交通、財政等項,則由中央與地方分管。在該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之權力均由憲法規定,各有其範圍。 自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最高形態。
Thumbnail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後,經歷了從革命到共和的艱辛過程,面對著袁世凱的崛起與獨裁統治。隨後的國共內戰將國民政府迫至臺灣,開啟兩岸分治的歷史。經過數十年的威權治理和國際變遷,中華民國實現了臺灣化,並逐步走向民主化。這篇文章探討中華民國的歷史、挑戰以及其在臺灣的轉型過程。
從1947年開始的動員戡亂,一直到1991年才將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廢除威權統治才告一個段落,在這長達四十多年的黨國體制下,對台灣政經乃至民生各層面不可謂無舉足輕重之影響,本篇文章就來聊聊黨國統治給今天台灣帶來什麼影響與其留下之痕跡。 軍警特及司法單位中之黨國人士 在過去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軍公教等
Thumbnail
今日(2024年8月13日)參加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主辦之研討會「第14屆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民主生活」,有些事不吐不快,簡記如下。 今天去之前最想聽的就是L教授談美國總統的戰爭權限那篇,結果,該說某方面而言問題比想像中還嚴重嗎? 剛好和我同研究室的的M也是做美國總統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20世紀上半葉的臺灣日治時期,是由新民會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爭取在臺灣設置自治議會的政治運動;該運動是臺灣對日本統治從武力反抗轉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轉捩點,也是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其起源可追溯至1918年的《六三法》撤廢運動,但林呈祿
文官總督時期 隨著民族自決的風潮與日本進入「大正民主」時代,1919年後,台灣總督可由文官擔任,軍權另設台灣軍司令官掌管,治理台灣的策略也改為同化政策。臺灣在許多方面與日本逐漸接軌。1922年,《臺灣教育令》通過,臺灣實行與日本相同的學制。1921年,日本國會通過《法三號》,修正部分六三法的內容,
Thumbnail
泰國政治體系 泰國採用君主立憲制度,即君主(國王)作為國家元首,而政府則由首相領導。泰國憲法確立了分權制度,將政府權力分為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部門。然而,泰國政治在過去幾十年間經歷了多次軍事政變和政治危機,這些事件對泰國政治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政府結構 泰國政府的結構包括: 國家元首:目前
相信各位讀者都知道近兩週台灣立法院為了國會擴權法案而爭執不休,很多政治法律學者認為在野勢力得不到行政權,便修法將立法權凌駕於其他二權之上,破壞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那台灣是如何民主化呢?我們先從台灣的歷史講起。 臺灣歷史 在距今約45萬至19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台灣與亞洲大陸連結的陸橋(今澎湖
Thumbnail
台灣國會改革懶人包(自各家網路資料精簡整理) 一、國會改革背景 最近,台灣的國會改革引發廣泛討論。主要是針對《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刑法》、《立法院組織法》、《立法委員行為法》、《立法委員互選院長副院長辦法》等五部法律進行修正。藍白兩黨(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推動修法,而民進黨則強烈反對,導致立
Thumbnail
最為現代民族國家當中相當重要的要素之一,政府的組成也是左右社會性質的關鍵因素。
Thumbnail
除軍事、外交等全國性重要事項,由中央政府統一掌管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工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有的如交通、財政等項,則由中央與地方分管。在該制度下,中央和地方之權力均由憲法規定,各有其範圍。 自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最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