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釀電影舉辦了第一場大型放映活動「夜夜有影:夏日電影院」,從近年在影迷圈熱烈迴響的《日麗》、《燃燒女子的畫像》到女性主義經典《末路狂花》,還有一部保密到家的驚喜電影:《秋水伊人》。
選好了電影/選了好電影,卻找不到放映版權,這幾乎是每一個選片人望向老電影時都會出現的難關,更不用說想找一部六〇年代的歐洲片。後來,高雄電影節將「法國在台協會」引薦給我們,成為釀電影的及時雨。而在《秋水伊人》於大銀幕重新亮相的幾個月後,入秋之際,我們才終於見到這一群在台灣深耕法國文化的人們,得以當面道謝。
一直以來,法國電影在世界影壇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而自二〇一〇年起,在台上映的法國電影也從四十幾部開始翻倍成長,至今每年在台上映的法國片平均都超過了七十部,各式各樣的影展如台北金馬國際影展、高雄電影節、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酷兒影展⋯⋯,也都能看見法國在台協會(以下簡稱「法協」)的蹤影。
而除了在台灣推廣法國電影與相關藝術文化,如侯孝賢所執導的《紅氣球》(2007)和蔡明亮的《臉》(2009)也都是在法協的幫助之下,順利於法國拍攝。
促使處長 Cécile 和影視專員 Nicolas 來台灣工作的原因,也正是因為台灣電影。
在來台灣之前,Cécile 在法國所接觸到的工作多半是和表演藝術相關,例如劇場、舞蹈,Nicolas 則是做沈浸式視覺藝術。Cécile 表示,自己對台灣的初印象就是導演楊德昌的作品《一一》(2000),但會選擇來台,更重要的原因是──台灣作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婚姻平權法案的國家,他們希望自己能在一個和法國擁有共同理念的國家工作。
「法國人很喜歡「對話」,如果能透過電影來思考一些問題,都是很好的機會。在法國外交部的平台『IF cinéma』上會推出不同的主題式電影,以非營利的方式,協助台灣的相關單位能和法國片商談到老電影的重映或新電影的發行。我們並非只關注老電影的重新修復放映,也會將目光放在新銳導演的作品上,就像今年酷兒影展的焦點導演,便是以長期在法國耕耘性別議題的 Vincent Dieutre 為主題,推出了《公寓之眼》、《末日狂戀》⋯⋯等作品。在法國漫長的電影史上,我們會盡可能為每一個性質不同的合作單位找到最適合的片子。」
譬如,近期法協曾與「台北文學・閱影展」合作,推出法國女作家的系列專題影展;針對烏俄戰爭的國際議題,他們曾策展推出烏克蘭戰爭一週年的特映電影;為了響應聯合國的「國際終止婦女暴力日」,十一月底法協也將推出相關議題的電影《家戰》。
在影展之外,Nicolas 也觀察到了另一現象:「台灣的本土平台如 MyVideo、HamiVideo、friDay 影音⋯⋯等串流平台上其實有很多法國電影,幾乎是佔了串流平台上的 7% 市占率,這其實遠遠好過院線播映時的表現。因此,面對不斷變動的觀看形式,法國電影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在串流平台上,台灣觀眾對法國電影抱有相當大的接受度,因此無論是引進法國經典文學家的相關作品,或是近幾年由法協與高雄電影節合作的 XR 系列單元,都能獲得一票台灣影迷的支持。
來到台灣之後,深受台灣文化吸引的 Nicolas 感受到的是正在進步、邁向新的文化篇章的台灣,這也讓他們更加相信,應該要帶進更多的法國電影,才能滿足視野遠闊的台灣影迷。與此同時,他們也希望帶進台灣的電影能夠引導大眾做更多的思考,因此他們也將「電影推廣」的理想擴張至「以電影帶來教育」。
「在這個時代,無時無刻我們都需要『影像』,感受影像、分析影像、延伸影像⋯⋯,屬於『影像』的教育將會是很重要的訓練。在法國的學校經常會將一班學生直接帶進電影院看電影,為的是討論、賞析與批評,這是教育很重要的一環,更是構成民主極其重要的原素之一。」
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並不是讓台灣影迷習得一套法國看電影的方式,而是透過電影,讓其中欲傳遞的理想有機會實踐;也讓台灣觀眾能夠看見更多「浪漫」以外的法國,開展一段屬於台法之間的交流和對話。
在工作之餘,Cécile 和 Nicolas 也非常熱愛台灣電影,Cécile 表示自己很喜歡《一家子兒咕咕叫》(2022)和《神人之家》(2022),當她離開台北到其他城市旅行時,只要看到農地與鐵皮,都會讓她想起這些作品,這也讓她能透過看電影的方式記住更多台灣的模樣;而 Nicolas 則是喜歡像《美國女孩》(2021)這樣、或許就在他身邊發生的台北故事。
回到「夜夜有影:夏日電影院」,從卓别林系列、《萬花嬉春》到《樂來越愛你》⋯⋯,在最一開始,編輯室決定選一部「熱鬧」的歌舞電影時,就發現《秋水伊人》的氣味或許才是最靠近釀電影的。它並不是那麼大眾,但任何人都能讀懂它;它並不是完美大結局,卻已經是最好的發生,正如 Cécile 和 Nicolas 對台灣電影的喜歡那樣,是有著特別質地的共鳴。
「夜夜有影」夏日電影院活動攝影/劍劍
專訪攝影/ioauue
專訪口譯/王允踰
核稿編輯/張硯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