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斤的棉花和1000斤的鐵誰更重?會回答一樣重,但是你要問,30度的水和30度的暖氣,誰更讓你感覺溫暖,估計會被卡住。
難道兩種一樣的溫度,給人的感覺不應該是一樣的嗎?然而事實確實不一樣,我們在用30度的水洗澡時,能切實感覺到冷,而30度的暖氣卻讓人感覺很熱。這是為啥呢?
想要了解同為30度,為何水比暖氣更冷,那就要先了解熱是如何傳遞的。
熱量是一種能量,可以從高溫處傳遞到低溫處。在物理學中,有三種主要的熱量傳遞方式:傳導、對流和輻射。
傳導是指熱量通過物體內部的分子之間的碰撞傳遞的方式。
當一個物體的一部分受熱時,其分子會加速運動並向周圍分子傳遞熱量,直到整個物體達到熱平衡。
傳導的速度受到物體材料的熱傳導係數、表面積、溫度梯度等因素影響。
常見的例子包括用鐵鍋煮水,鐵鍋會被加熱,然後將熱量傳遞給水;或者在冬天裡,坐在金屬椅子上寒冷無比,因為金屬能夠很快地將體溫帶走,而且金屬的熱傳導性能非常好。
對流是指由於物質的流動而造成的熱量傳遞。
當液體或氣體受熱時,分子會膨脹,密度減小,向上升起,然後在降溫時下降,形成熱對流環路。對流傳熱的速度受到物質密度、溫差、流速等因素影響。
常見的例子包括空氣加熱器,其內部的電加熱線圈加熱空氣,然後將加熱後的空氣通過扇葉吹出;或者在煮沸水時,沸騰是因為液體局部加熱引起的對流。
輻射是指熱量以無物質媒介的形式傳遞,通過電磁波的形式進行。
所有溫度高於絕對零度的物體都會輻射熱量。這種熱量傳遞方式不需要接觸直接作用,可以穿透真空和透明材料,如空氣、玻璃等。
輻射傳熱與物體表面顏色、粗糙度、溫度、距離等因素有關。常見的例子包括太陽輻射熱能到地球上,地球表面也會發出紅外輻射以散發剩餘熱量;或者在微波爐中,食物被電磁波加熱。
由於水的傳熱主要依賴於對流,當我們接觸到水時,會感覺到周圍的水分子以較快的速度運動並不斷衝擊我們的皮膚。這種衝擊會將能量轉移到我們的皮膚表面,導致我們感覺到溫度變化。
然而,由於水的熱容量相對較大,它需要吸收更多的熱量才能使溫度升高一個單位。因此,即使是相同溫度的水,當我們接觸到它時,我們所感受到的熱量可能會比暖氣少。
與此相反,暖氣的傳熱方式主要依賴於輻射。暖氣發出的紅外線可以直接穿透空氣並被我們的皮膚吸收,從而使我們感覺到溫暖。
這種輻射傳熱方式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熱傳遞方式,因為它可以直接將熱量傳遞給我們的身體而無需經過空氣的循環。
因此,雖然水和暖氣的溫度相同,但它們對人體的傳熱方式不同,因而在我們的感知中他們所產生的溫度感受也不同。
比如夏季時,在室外喝冰水和在室內喝熱飲料的感受。儘管兩種飲料的溫度可能相同,但由於它們對人體的傳熱方式不同,我們會感受到完全不同的體驗。
那麼人類是如何感受溫度的呢?
人體感受溫度的機理涉及到熱感受器和冷感受器。熱感受器和冷感受器分別位於我們皮膚的不同層次,並通過神經元與我們的大腦交流,從而幫助我們感受周圍環境的溫度。
熱感受器主要位於我們皮膚內部。當我們的皮膚接觸到較高溫度的物質時,其中的熱能會刺激熱感受器,從而產生一種熱感。這些熱感受器主要響應在25-47攝氏度範圍之內的溫度變化。
當我們的皮膚接觸到超過這個溫度範圍的物體時,我們會感覺到灼熱或疼痛的感覺。因此,熱感受器可以幫助我們感知周圍環境中的高溫情況,並促使我們適時採取行動。
相反,冷感受器則主要位於我們皮膚表面,響應在17-28攝氏度範圍內的溫度變化。當我們的皮膚接觸到較低溫度的物質時,冷感受器會被刺激,從而產生一種冷感。
當我們的皮膚接觸到低於這個溫度範圍的物體時,我們則會感覺到刺骨的寒冷。冷感受器可以幫助我們感知周圍環境中的低溫情況,並促使我們採取相應的措施來保持身體溫暖。
人體之所以對不同物體溫度的感受會有所不同,這全靠我們的冷熱感受器,它們能感知到不同物體的傳熱方式和速率,並將其轉化為熱或冷感覺。這種差異涉及到物體的熱容量、熱導率等因素。
比如熱容量,熱容量是指物體單位質量的熱能變化所需的熱量。當我們接觸到具有較大熱容量的物體時,它們需要吸收更多的熱量才能使溫度升高一個單位。
因此,即使與相同溫度的物體接觸,我們所感受到的熱量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夏天中午,人們在接觸路面和草地時會有不同的感覺,這是因為路面的熱容量更大,因此從路面傳遞給人體的熱量更多。
另外熱導率也影響著我們對物體溫度的感受。熱導率是指物體傳遞熱量的能力,通常取決於物體的材料和密度等因素。
當我們接觸到具有較高熱導率的物體時,它們能夠更快地將熱量傳遞給我們的皮膚,從而產生更強的熱感覺。例如,在冬季,我們會發現金屬材料的觸感比木材或織物等材料更冰冷。
不過除了熱感受器和冷感受器之外,我們的大腦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來感知周圍的溫度變化,如空氣流動、濕度等因素。這些因素不僅可以影響我們對周圍環境的感知,還可以影響我們的舒適感和健康。
比如,在潮濕的環境中,水分子會吸收熱量,從而減緩熱量的傳遞速度,因此30℃的潮濕環境中,人會感覺到悶熱。
但當風速增大時,風能夠帶走周圍的熱量,使得我們感覺更加涼爽。因此,在使用空調或者電風扇的環境中,雖然同樣是30℃的溫度,卻會讓人感覺比較溫暖舒適。
這也解釋了,為何北方的30度或許就要比南方的30度更舒適的原因。
雖然看似簡單的問題,但其實背後蘊藏著複雜的熱量傳遞的學問。了解熱量傳遞方式及其影響因素對於我們理解自然現象、改善生活質量都非常重要。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調節環境條件,例如控制室內濕度和風速等,來改善熱量傳遞效果,從而提高舒適度。另外,合理使用暖氣、保持良好的通風和使用保暖衣物等也都是調節室內溫度的有效方法。
小時候沒空調為什麼不覺得熱? 70年數據給出答案:曾經夏天確實沒現在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