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係中,我們很怕遇到媽寶──這位媽媽的寶貝兒子或女兒,以對媽媽忠誠為己任,凡大小事,必先問過皇額娘的意旨為準;且不管幾歲,只要在問題或需求無法處理的時候,他們就會跑回去當個乖寶寶討拍拍。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
在實例上,媽寶們大概是在婆媳糾紛中傾向媽媽那邊(或總是保持沉默,無法給出個人意見)的那位;在情感上,會潛在地要求伴侶要像媽媽般(主要是縱容和各種滿足)對待自己,因此他的伴侶也往往感到自己像是在幫別人照顧小孩子一般。但真正的問題是,面對難關,媽寶們總會退縮與逃避,他們看似無法負起自身的責任,即面對選擇、作出決定和承受相應後果的責任。這往往氣得人們想狠狠抓住他:「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
用精神分析的角度思考,我則試著把以上的媽寶現象,看作:因為服膺於母親而無法解放思想,他們無法真正去欲望,或面對自己的欲望,亦無法忠於自己而去為自己思考。
既然每個人在生命一開始都是如此需要依賴母親,母親的思、言、行為又那麼從潛意識深處綁著今天的我們,那其實某程度來說,「人之初,皆媽寶」。換言之,每一個媽寶小孩都需要通過「弒母」(matricide),來發展屬於自己的思考能力、欲望追求、成為大人。
用很精要的方式來談英國精神分析師克萊恩(Melanie Klein)的理論:我們人生會遭遇的種種關係、事物、境況的原型,都是母親的乳房!
也就是說,後來的朋友、情人、在職場遇到的問題、看待四周的感受,往往只是接續了我們內在的嬰兒與媽媽乳房之間的「關係」與「位置」而已。
在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戀母)情結下,女性的男伴是取締了童年的父親;但克萊恩眼中,女性的老公不過是接替了母女關係中的母親;同理,男性不只在女友及太太身上找母親,其實男同志亦是在男性身上找自己潛意識中的母親。(這些理論當然值得再討論)
但克萊恩筆下的母嬰關係不是幸福泡泡那種,卻都是充滿攻擊、嫉羨、搶奪、罪疚等的複雜情緒,因此她才會說:
「(女性)在每段男性關係中獲得的勝利,
都將具有戰勝另一個女人(指母親)的意義」(161)
克萊恩預設了一個在生命早期總是想攻擊母親的女嬰,即女性在心底裡,總想要證明自己優於母親。然而,如果女兒不敢去思考,她只想聽媽媽的話、當個乖寶寶,她就會成為媽寶,即保持著對戀愛關係的天真想像與性慾恐懼,她無法從「女孩」成為「女人」。
而媽寶的異性戀男性要從母親過渡至其他女性、結婚、生小孩,也許物理上並不困難,只是他自己在情緒成熟度上很可能仍是個小孩。由於乳房(心中的母親)在根本上對他來說仍是迫害性的,所以每當面對抉擇時,他弱小的自我只能先選擇自我防衛,如逃避責任,討好媽媽、走回頭路:他害怕被母親否定,他深諳她的強大和權威,同時也恐懼被她攻擊,而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聽媽媽的;不必思考,也無需發展自己的思考。
這就是為何「弒母」(沒有弒母,就沒有真正意上的長大)對法國精神分析師克莉斯蒂娃筆(Julia Kristeva)筆下的克萊恩而言,如此重要。
但我們不用把事情想得太可怕太艱難,因為「弒母」對絕大部份人來說,應該是自然發生的,即可能是通過戒奶、大小便訓練、生活規範等,小嬰兒從對母親乳房的貪婪(永遠跟媽媽在一起)中轉向外界(父親、學校、朋友、現實原則),即不論男孩或女孩,都因著從母親的乳房中離開(弒母),組織起精神裡頭首個女性認同。
克莉斯蒂娃認為這個初級女性認同(一種女性性質,féminité),幫助孩子發展精神能力與思維能力,因為小孩子終於能夠欲望母親以外的東西,去吸納母親以外的世界,從而(由於已經分離開來)又可以回頭去認識母親。如克莉斯蒂娃說:
「克萊恩更格外強調是女性性質刺激了欲望以及解除思想抑制的能力」(166)
媽寶的內心,只經歷了那些童年早期幾乎自然發生的「弒母」後,就沒有再弒下去了,他們可能只達到小學程度。但在往後的人生裡,他們繼續仰賴或依靠全能母親的照顧,人生就這樣走下去,沒有核心的思想,或思考能力沒得到發展,缺乏青春期的反叛,與對欲望的追求。
當某一天媽寶們開始有自己的偏好或想法,而面對母親的反對時,他們往往會覺得頭腦壞掉、轉不過來。當然,克萊恩很少談的,是現實世界的母親的惡行,即她也想要全盤掌控她的小孩,她會用情緒勒索、道德綁架的方式迫使孩子孝順聽話。媽寶的養成,從不是只有孩子的份。
媽寶們痛苦嗎?其實他們在這時候也是十分痛苦、不知所措、裡外不是人的。而那些遲來的反叛、不孝言論、搬出去住、逃離原生家庭等,映照出新一輪且必須的「弒母」,象徵地弒母!所以克莉斯蒂娃說:
「若要思考便必須放開母親。放開的路徑有分歧:
分裂是一條錯誤的跑道;
接續在分離與死亡後的憂鬱則較為合適。」(177)
錯誤的「分裂」跑道,含意有許多,如逃向伴侶但仍舊不敢拒絕母親/得永保母親全能的形象、用事業上的成就來說服自己已經不是小孩但其實仍然是、甚至真實的殺掉母親;
在分離與死亡後的「憂鬱」跑道,則代表著:
最終,在這分離與死亡後的憂鬱中,我們學會懷念、鄉愁,想要修復、彌補、重聚──許多人在結婚、生小孩、生大病或意外後,才於現實或內心跟母親和好的。但記得,要有「和好」,就必先有「弒母」,因為和好的「能力」來自弒母所帶來的生命、思考、創造力。
同時,既然按克萊恩的理論,每種關係、事物、境況的原型都是母親的乳房,那我想延伸的是:敢於「反抗」不公,「離開」有毒的人際或職場環境,「中斷」施受虐般的友情或感情關係,「拒絕」被 PUA,或是嘗試在新環境中為自己「站出來發聲」,社恐的人鼓起「勇氣」去克服不互動的自己……種種一切,都在某個層面是種「弒母」,跟媽媽說「不!」,也即發展自己的思考,最終「成為自己」。
這就是為何克莉斯蒂娃會在《弒母:梅蘭妮.克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中對「母親的遺棄,才是與終於修復的、給予滿足的、獲得滿足的母親重新聚首的開端?」(157) 這一提問,給予斬釘截鐵的答案:「必然是!」
而成為自己其實不是結局,而是一個新的開始──開始有能力對過去的經歷作出哀悼與安放,有勇力對未來的人生投入愛情與希望(在這裡也自薦一下我所寫的《願你,永恆少年》裡,有對克萊恩晚期理論的梳理與詮釋)。
看到這裡,是不是想更了解克萊恩的精神分析理論?想聽更多克莉斯蒂娃對克萊恩學派有怎樣的解讀與闡釋,以理解人類的心靈?那麼由 心靈工坊文化 主辦,由書的譯者及校閱者分別擔任八堂課的講師,將一一給大家導讀兼劃滿重點:
第一週 12/04 許薰月 第1堂 開始:個人分析與兒童分析
第二週 12/11 許薰月 第2堂 自戀與客體
第三週 12/18 葉偉忠 第1堂 嫉妒
第四週 12/25 葉偉忠 第2堂 憂鬱的母親
第五週 01/08 許薰月 第3堂 生死驅力與超我
第六週 01/15 許薰月 第4堂 交合雙親與弒母
第七週 01/22 許薰月 第5堂 幼幻想如同隱喻?
第八週 01/29 許薰月 第6堂 內在性與象徵法
▍ 2023/12/04—2024/1/29 每週一晚 19:00-21:00【八堂全報】即享課程回看服務,觀看至2024/4/30止──優惠價6,200元
早鳥11/04前、舊生、兩人同行5,400元/人
▍ 課程詳情與線上報名:https://reurl.cc/Y03lpl
※本文同步轉貼至臉書「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追蹤我的 IG:@harris_apres.couch
※若有心理諮商需求與相關疑問,可聯絡伯特利敦南身心診所,或電郵至【psy.couch.harri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