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

含有「心理動力」共 1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心理師反思人類心理演化的不完美,探討童年經驗對人格發展的影響,並以依戀理論解釋心理治療的長遠效益。文章結合生物演化、發展心理學和精神分析的觀點,闡述人類心理的脆弱與韌性,以及情感經驗在生命意義中的重要性。
Thumbnail
Netflix 的《苦盡柑來遇見你》以細膩的敘事與情感刻畫,勾勒出一段在逆境中萌芽的愛情。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角色們的愛情關係不僅是當下情境的產物,更受到童年經驗、無意識衝突及內在客體的影響。本文將從依附關係、客體關係與防衛機制三個面向,剖析劇中角色的愛情模式。
跟風:「洗碗」的聯想..... 很感謝平時諮商來談、一起工作一起思考和感受的大家,是這些累積的經驗,使彼此都在生命中成長。 關於洗碗,關於想起母親的愛,過往,常常被別人的想法「得罪」的我,現在還是會被激發各種「內心戲」,......內心戲落幕之後(通常是隔日靜下心來的早晨),加上又觀摩了
Thumbnail
近期網路上有很多對於「心靈成長」課程的不同看法,我也有關注。簡單分享我如何運用理性辯證和批判性思維來探討這個議題。 邪教 邪教顧名思義應該可以稱為邪惡的宗教、邪門的宗教,邪就是不正派的意思對吧!既然是這樣的話,我們先來區分中文裡面「宗教」和「心靈成長」的不同之處。 我們台灣的法規對宗教的定
Thumbnail
修通(working-through) 透過精神分析,藉由自由聯想、夢的解析等技術來達到人格改變、問題解決的過程便稱為「修通」。
Thumbnail
一方面,榮格的追隨者十分明白,真正的心靈研究是必需要將心靈的思考重新放在真實的生活空間裡,而不是拘泥於所謂科學領域,或是是否符合科學研究的要求。然而另一方面,就像所有的知識體系一樣,榮格的追隨者也希望自己是一個開放而不是奧祕封閉的思考體系,是可以和其他思想體系繼續對話,做更多的交流的。
Thumbnail
尼采強調,「我」(I)並不思考念頭,而是「念頭思考我」(thoughts think me),並認為「夢是大腦的一種再創造,在白天,腦必須適應由上層文化所施加的各種嚴厲思想要求」(Nietzsche 1878: 24-27),這兩個想法,在榮格的心理學及其個人與集體無意識的概念裡頭,都可以看到。
Thumbnail
榮格細心地注意到,術語為「歷史所創造並賦予定見」(historically coined and prejudiced),會有偏見。自然地,我們該考量與再檢視的,不僅於榮格本人的著作,還包括所有隨後興起的榮格學派文獻,為的是要探究它們的歷史「成見」(prejudices),以及所有因之而起的其他影響
Thumbnail
普遍談到容易被情緒勒索的類型,其實多數屬於這樣的界線。 他們敏感也容易理解與認同他人的感受,比起跟他人不一樣,更喜歡感覺到「我們一樣」,彷彿同屬一個圈子的歸屬感。因為渴望與他人同在,這樣界線的人,當在乎他人感受的時候,容易受他人影響而失去自己。面對態度強硬的人,意見、想法、感受就會像被吞噬消失。
Thumbnail
「覺得自己總是被情緒勒索?」 「想為自己設限,卻常常覺得卡關?」 「難道,不受到影響就是健康的界線?」   情緒被影響的感受往往很不舒服,大家都想知道,要怎麼建立起自己的界線?但說歸說,道理都知道,卻常常覺得很難做到。其實不同的界線,會有各自要面對的難題。究竟自己在關係裡的界線是什麼樣子呢?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