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 ❙烏克蘭❙ 問題,「❙巴勒斯坦❙」問題出奇地簡單。它的看似複雜完全來自後殖民時代左派意識形態改寫的歷史。
這片今日被普遍地稱為「❙巴勒斯坦❙」—— 即 ❙約旦河❙ 以西至 ❙地中海❙ 東岸 —— 的土地,自古以來都是 ❙猶太❙ 人的家園,但 ❙巴勒斯坦❙-❙阿拉伯❙ 人 拒絕承認這個事實。
一﹕18世紀前
❙以色列❙ 並非一個現代才出現的國家。根據 ❙希伯來聖經❙ (其實是一部史書!) 的記載,一個由 ❙以色列❙ (Israel) 和 ❙猶大❙ (Judah)組成的聯合王國早在公元前 11 世紀就已存在,由 ❙掃羅❙、❙大衛❙ 和 ❙所羅門❙ 統治。其後,這個聯合王國分裂作兩個王國:北部的 ❙以色列❙ 和南部的猶大(包括耶路撒冷)。
有沒有非 ❙聖經❙ 記錄佐證?
有。
❙古埃及❙ 的 ❙麥倫普塔赫石碑❙ (The Merneptah Stele) 便用 ❙古埃及❙ 文字提到「 I.si.ri.ar」(即 Israel,❙以色列❙)。當時的法老 ❙麥倫普塔赫❙ (Merneptah) 在碑文中聲稱在一戰役中擊敗了 ❙以色列❙ 各族的軍隊。值得注意的是,❙麥倫普塔赫石碑❙ 的碑文內容不以記述 ❙以色列❙ 為目的,它記載的是法老 ❙麥倫普塔赫❙ 的事蹟,提到 ❙以色列❙ 的只一行文字,就是在 ❙迦南地❙ 擊敗了 ❙以色列❙ 人。
此所以這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約1208 年的石碑對 ❙以色列國❙ 自鐵器時代 (公元前1150-950) 以來的存在更為可信。
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所謂的「巴勒斯坦」,也沒有所謂的「巴勒斯坦人」。雜居在這塊稱為「猶地亞」(Judea) 的土地上的還有 ❙阿拉伯❙ 人。
在歷史長河中,多災多難的 ❙猶太❙ 民族先後被 ❙埃及❙﹑❙新亞述帝國❙ 和 ❙新巴比倫帝國❙ 統治。對 ❙猶太❙ 人來說,公元前586年是慘痛的一年。這一年,❙猶太❙ 人起義,反抗 ❙巴比倫❙ 人。❙巴比倫❙ 國王 ❙尼布甲尼撒二世❙ (Nebuchadnezzar II) 摧毀了 ❙猶地亞❙,並將 ❙猶太❙ 人驅逐出 ❙猶地亞❙。
在 ❙希臘化❙ 時期 (Hellenistic period: 公元前 323 - 30年)),隨著 ❙哈斯蒙尼王朝❙ (Hasmonean) 的建立,❙猶地亞❙ 的 ❙猶太❙ 人保持了約一個世紀的獨立,然後這個地區被納入 ❙羅馬帝國❙ 的版圖。
到了公元一世紀和二世紀,多場的 ❙猶太-羅馬戰爭❙ 導致大量 ❙猶太❙ 人被殺、被流放,以及被賣為奴。這時的 ❙基督教❙ 成為 ❙羅馬❙ 的國教,在其版圖內亦開始 ❙基督教❙ 化。為了斷絕 ❙猶太❙ 人 (及其 ❙猶太教❙)的後路,❙羅馬❙ 人將 ❙猶地亞❙ 更名為「巴勒斯坦」。所謂的「巴勒斯坦」是這時才出現的,但仍然沒有所謂的「巴勒斯坦人」。
到了中世紀末,❙鄂圖曼帝國❙ 將 ❙猶地亞❙ 納入其版圖,同時將這個地區 ❙伊斯蘭❙ 化,一直到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後。
二﹕18世紀後
18-19世紀期間,❙基督教❙ 化的 ❙歐洲❙ 各國的反❙猶❙措施愈來愈多。❙猶太❙ 人的工作、遷徙和定居自由均受到極大限制。❙猶太❙ 人不能擁有土地或房屋。他們要繳交的稅率亦比其他人高得多。18世紀末,❙猶太❙ 人在婚姻和生育方面再受到進一步限制。多國對 ❙猶太❙ 人申請結婚證書徵收高稅,但很多時候,他們的申請都會被拒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
為了逃避迫害,❙歐洲❙ 的 ❙猶太❙ 人開始回流 ❙猶地亞❙ (巴勒斯坦)。他們返回 ❙猶地亞❙ 後開始在當地建立農業社區。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歐洲❙ 在 ❙非洲❙ 和 ❙中東❙ 等地的殖民主義開始遭遇民族主義的反抗。❙阿拉伯❙ 民族主義運動和 ❙巴勒斯坦-阿拉伯❙ 民族主義運動也在這個時候適時而起。
首先,❙猶太❙ 人是 ❙猶地亞❙ 的原居民是鐵一般的事實,但所謂的「巴勒斯坦人」卻不無疑問。在歷史的長河中,❙猶太❙ 人多次被屠殺及流放出 ❙猶地亞❙,騰出的空間由鄰近的 ❙阿拉伯❙ 人填補,宗教及文化上則由日漸在 ❙中東❙ 地區興起的 ❙伊斯蘭教❙ 填補。當然, ❙猶地亞❙ (❙巴勒斯坦❙) 不是一個封閉的地域,這裡亦住著一些 ❙亞拉伯 ❙人,也算是原居民,但這些 ❙亞拉伯❙ 人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獨立於 ❙約旦❙ 或 ❙沙烏地阿拉伯❙ 人或 ❙埃及❙ 人或 ❙敘利亞❙ 人的族裔身份,他們亦從來沒有建立過一個「巴勒斯坦人」的國家。事實上,生活在 ❙猶地亞❙ (❙巴勒斯坦❙) 的 ❙阿拉伯❙ 人亦從來沒有建國的要求。
但 ❙猶地亞❙ (❙巴勒斯坦❙)週邊的國家如 ❙約旦❙ 和 ❙埃及❙ 都有均分這片土地的意圖。
三﹕20世紀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後,統治 ❙中東❙ 地區達四個世紀(1517-1917)的 ❙鄂圖曼帝國❙ 終於崩潰。當時的 ❙國際聯盟❙ (League of Nations) 成立了託管制度,並於1922 年託 ❙英國❙ 暫時管治 ❙巴勒斯坦❙ (即 ❙猶地亞❙),於是便有了所謂的「巴勒斯坦託管地」(Mandate of Palestine)。
但作為託管當局,❙英國❙ 犯了一個重大的過失,就是任命 ❙阿明•侯賽尼❙ (Mohammed Amin al-Husseini) 為 ❙耶路撒冷大穆夫提❙ (Grand Mufti of Jerusalem)。❙耶路撒冷大穆夫提❙ 是 ❙遜尼派穆斯林❙ 在 ❙耶路撒冷❙ 的最高神職,亦兼管 ❙阿拉伯❙ 事務。❙侯賽尼❙ 是一名 ❙伊斯蘭❙主義者及 ❙阿拉伯❙ 民族主義者,反對 ❙猶太復國主義❙。然而,❙侯賽尼❙ 的 ❙阿拉伯❙ 民族主義與所謂的「巴勒斯坦人」無關。他要在 ❙中東❙ 建立一個純 ❙阿拉伯❙人的 ❙伊斯蘭❙ 國家。他的眼中沒有「巴勒斯坦人」或「巴勒斯坦國」。
❙希特拉❙ 的 ❙納粹德國❙ 冒起後,❙侯賽尼❙ 的 ❙反猶主義❙ 在 ❙歐洲❙ 找到了盟友。1941年11月28日,❙侯賽尼❙ 訪問柏林,與 ❙希特拉❙ 舉行了會談。會談中,❙侯賽尼❙ 明確指出 ❙阿拉伯❙ 人與 ❙納粹德國❙ 有共同的敵人﹕❙猶太❙ 人﹑❙英國❙ 人和共產主義者。[這裡]
在 ❙侯賽尼❙ 擔任 ❙耶路撒冷大穆夫提❙ 期間,他直接或間接鼓動當地 ❙阿拉伯❙ 人對 ❙猶太❙ 人行施暴力,意圖將 ❙猶太❙ 人逐出 ❙猶地亞❙ (❙巴勒斯坦❙)。
❙第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及 ❙以色列❙ 立國後,❙侯賽尼❙ 的 ❙伊斯蘭主義❙ 和 ❙阿拉伯❙ 民族主義一直影嚮著這區的 ❙阿拉伯❙ 文化生態,但在 ❙阿拉伯❙ 民族主義之下蠢動的卻是各毗鄰國家擴張版圖的私心 —— ❙敘利亞❙ 覷覦 ❙以色列❙ 北部﹑❙約旦❙ 覷覦西岸地區 (即 ❙以色列❙ 東部),❙埃及❙ 則覷覦 ❙以色列❙ 南部。此所以1967年的 ❙六日戰爭❙ —— ❙阿拉伯國家聯盟❙ 對 ❙以色列❙ 的突襲——的實際參戰國是 ❙敘利亞❙﹑❙約旦❙ 和 ❙埃及❙。
❙六日戰爭❙ 是 ❙以色列❙ 鄰國意圖擴充版圖而發動的戰爭,與「巴勒斯坦建國」無關。
客觀的歷史很清楚,自古以來都沒有「巴勒斯坦人」,也沒有「巴勒斯坦國」,因此不可能有所謂的「❙以色列❙ 佔領區」。
四﹕結語
2009年,❙村上春樹❙ 獲授 ❙耶路撒冷文學獎❙。他的領獎演詞有這句名言:「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無論高牆是多麼正確,雞蛋是多麼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
這是典型的似是而非的文學廢話。這句「名言」的背後其實是委宛的花言巧語 —— 事實並不重要。
如果沒有事實,我們還有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