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10|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讀書心得_孫子兵法

raw-image

這個心得筆記是我讀「孫子兵法」一書多次後讀後心得及人生閱歷的總結。這是本一直以來影響我決策觀念非常重要的一本書,影響了我的人生價值觀。我會說這是一本影響我人生觀念最重要的一本書。值得一讀再讀,仔細研究。

本心得內容跟投資的相關性不高,算是經營管理與軍事的專業讀物,但是對決策觀念的建立有很大的幫助,無論對人生或投資決策,啟蒙,粗讀,精研都是獲益無比的好書。

孫子兵法博大精深,我只能盡力闡述我的心得,但十分建議研讀,或許讀者能比我有更多所得。

 

心得:

以下『』中為孫子原文。

(1)孫子是"慎戰主義",不可輕易開啟戰爭, 戰爭是資源消耗,不得已而為之,盡量不拚消耗,可以以謀略,外交手段,最後才是軍事行動

原文摘要:『取用於國,因糧於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

 

(2)最佳勝利也不是正面戰鬥消滅敵軍,而是不戰而勝,保全敵軍之力,轉化為己用,形成資源越打越多的正向循環。

原文摘要:

『善戰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3)先勝而後戰的思維: 重視計畫,不打無把握的仗,尤其重視勝算的評估

原文摘要: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4)要有勝算,就要做能力範圍內的事,不逞強,以最小代價取勝,獲得最大資源

原文摘要:

『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

 

(5)重視情報強調備戰。

原文摘要: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故用兵之法,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勿恃敵之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6)重視管理制度, 孫子認為兵無常勢,就好像水一樣,形勢不同,所以可以因敵人的變化,而取得勝利,方能用兵如神。重視分權管理。也講究因時制宜,不拘泥常規說明不能拘泥法則,需要視情況靈活運用。

原文摘要:

『凡治衆如治寡,分數是也;鬥衆如鬥寡,形名是也;三軍之衆』,『凡戰者,以正合,用奇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7)管理原則:訴諸形勢,攻心,而不惟求之制度

原文摘要: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


 (8)作為領導人的素質

孫子對為將領的素質要求很多很高, 除了計劃周詳, 善於觀察, 冷靜判斷,善於管理, 能夠善待且合理使用部屬能力而不強求, 訴諸人性而不反人性,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而不是將責任推卸給部屬。

 

原文摘要: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焚舟破釜,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衆,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故兵有走者、有馳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卒強吏弱,曰馳。吏強卒弱,曰陷。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9)掌握主動性:

制人,而不受制於人,調動敵人,製造局部優勢, 韓非子也說:存亡在虛實,不在眾寡。再以孫臏圍魏救趙之戰的經驗,圍點打援,是攻其必救,攻其不備的兩項思想的結合。

原文摘要: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攻其所必救也』『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避實而擊虛』

 

(10) 講究營造局勢, 而不苛責於個人:

真正高明的帶兵者,不挑戰人性去逼迫下屬做出超越常人的行為,而是順應人性, 洞悉人性, 運用人性。

善戰者就像轉動木、石一樣必須懂得利用地勢,木石在平地是不動的,但把它們放上斜坡就自然往下滾;方形木是靜止的,圓石則容易滾動;所以任勢者就會挑選圓石放上高陡山坡,其下滾之勢無可抵擋。

 

原文摘要:

「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

「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木石之性,安於靜,危則動,方則止,圓則行。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結語:

孫子兵法如果要簡單幾句介紹, 我會說是一門帶領群體生存競爭的法則,哲學,觀念。

核心在於:『仁義;機變』。簡單來說, 行仁政舉義兵,弔民伐罪, 在此前提下行詭道識機變

 這種觀點在孫子開篇便首先提出: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由此引伸出: 慎戰,不損耗,化敵力為己力,萬不得已需要損耗時,以最低代價取得最大戰果。不輕易開啟戰端,必須在有把握勝利下發動戰爭做好準備,計畫。

戰爭非遊戲或發洩,要獲取實際利益,打仗時管理群眾行動, 調動敵人,使敵人力量分散,使己方力量集中,製造局部優勢,如此便不怕敵人人數多於己。

戰爭是一種巨大消耗的行動, 因此孫子主張『兵貴勝不貴久』。主要還是站在資源消耗的觀點。

 然而後世戰爭的方式, 往往進攻方求速戰速決, 防守方往往以拖待變, 最為知名的是三國時代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對峙, 司馬懿在自己國土內迎戰諸葛亮為防守方, 採取不出戰迎敵, 以拖為主, 目的就是看準諸葛亮遠道而來補給是最大弱點, 選擇不與對方交戰, 等待對方糧盡退兵, 但司馬懿並非以防守為主的將領, 在遼東對公孫淵與對戰孟達兩戰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態結束戰鬥,可見孫子兵法中, 這些原則有首要(全軍為上)與次要(速戰)的差異, 當因時制宜,不墨守成規。

先勝而後戰的思想跟減少損耗是有很明顯關係的,既然前已說明不可因情緒引戰,減少損耗,無利則避戰,勝則可取利,勢力逐漸增加,構成正向循環。轉化敵之有生力量為己方所用。

普魯士軍事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其傳世名著: 戰爭論中提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 個人認為說明了戰爭只是手段, 並非目的。政治利益才是戰爭的目的, 如果以放任情緒引戰, 不知如何終結戰爭將是國家與個人之禍。這點, 孫子兵法也有提出類似觀點: 『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日本戰國時代有一則『贈鹽予敵』的故事,

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在川中島合戰時, 其間位於內陸的武田家由於背棄了與其他大名的盟約,遭到周邊臨海大名的聯手「制裁」,對其實行「禁鹽運令」,即禁止販賣、運輸食鹽到武田家的領地。

上杉謙信知道此事之後,卻認為武田家雖然與自己為敵,但其領地內的百姓是無辜的,所以送給武田家三千包鹽,「贈鹽予敵」的故事由此傳為美談。

我年輕時看不懂這故事,覺得戰爭是你死我活的事, 怎麼還能贈送敵人物資?後來讀了孫子兵法與卡爾·馮·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才明白:戰爭僅僅是解決紛爭的手段, 紛爭解決之後,還是要回歸生活, 因此不宜結過深的仇怨, 日後還得相處交流合作, 而且征服對方政權領地後,也得經營, 收服民心, 也是盡量收買人心為上, 有了這些觀念, 其實可以推論出, 孫子是不願興不義之兵的, 而主張弔民伐罪的義師,也就是敵方領導階層不得民心之時, 進攻對方, 師出有名, 取得對對方領地, 人民與資源。由此看來戰爭其實是經濟學。

 

當初第一次讀孫子兵法最讓我驚艷的是『先勝而後求戰』的思想,原來人世間還有這樣的成功學,成功是靠準備不是聽天由命。

成都武侯祠內有一副名揚遐邇的對聯,懸在諸葛亮殿堂前正中,是清朝趙藩所提『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前一句說明了學兵法是為了彌平紛亂,

《左傳》:「止戈為武。」, 也說了同樣的話, 武是為了停止戰爭,而不是逞勇鬥狠。

攻心則說明: 『上兵伐謀』『善戰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全國為上』等等思想。

最佳勝利也不是正面戰鬥消滅敵軍,而是不戰而勝,保全敵軍之力,轉化為己用,形成資源越打越多的正向循環。才是生存壯大的根本思想。

後一句闡述了決策的藝術,

這個典故來自於諸葛亮的《答法正書》,大意是諸葛亮治蜀採嚴管的策略, 法正認為方向不對,應該學漢高祖劉邦入咸陽:約法三章,以寬容為政, 諸葛亮答覆: 漢高祖劉邦入咸陽採寬容為政,是因為秦法過於嚴苛, 而益州前主劉璋治蜀過於寬容, 因此諸葛治蜀採嚴管。

說明決策應視當下處境判斷, 因時勢因地制宜, 而不是盲目學前人的手法, 時空處境不同不能套用同一套策略。

 

孫子在決策時重視資訊的取得, 資訊是決策所必須, 正確的資訊勝於千軍萬馬, 同時也說明了一個良將明主為取得資訊不可吝嗇賞賜,也說明了資訊來源必須可靠。

孫子主張,兵力多寡不是決勝的唯一準則, 虛實才是, 自古知兵的將領能夠以少勝多, 便是識虛實。

虛實也不是靜態的, 而是可以透過調動敵人製造短暫的虛, 透過集結我方力量, 製造局部優勢,有就是短暫的實, 然後以實擊虛。戰爭的勝利在於敵方露出破綻,有可趁之機。萬不得已要與比自己強的對手對戰,則想辦法給對方製造局部劣勢,攻其必救,調動敵人,使疲於奔命,製造出己方對敵局部優勢,出其不意猛攻對方弱點。孫子兵法中有很多正奇,勢節,時機等核心思想就是在用心理上調動敵人,並製造局部優勢。

孫子曰: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由文可知, 孫子的戰爭思想, 要先力求己方的無破綻, 然後尋找對方破綻, 也因為謀攻.先勝而戰的思維, 故認為『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無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因為有足夠勝算, 所以當然也就『勝于易勝者也』,核心也還是生存競爭, 不斷先勝於易勝者, 吞併其力量及資源來壯大自己, 也就逐漸的使己方群體茁壯, 直至於沒有比己方群體更強盛的勢力。

先講求守的思維也是求生存為優先的具體體現, 與其思考如何勝利, 不如思考如何活下去。

 

也因為戰爭是求生存的手段, 故『主不可以怒而興師』, 『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

, 也側面說明了為人主,為將領不可因個人聲名而引戰, 需知『一將功成萬骨枯』, 人性崇拜英雄, 喜歡故事, 需知: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戰爭無論勝敗, 人民永遠是輸家。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又在其後說明: 道天地將法, 『道者,令民與上意同』,『上下同欲者勝』。

說明當戰爭是為爭取團體利益時, 群眾將會努力奮戰。將群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 才是真正的人主, 將領該做的事, 將個人利益置於群體利益之上的人主,將領並非明主良將, 這是為臣, 為民的讀者讀孫子後, 該產生的見識。

『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說明適當授權是致勝的方法, 然而, 現實生活卻常見管理者喜歡彰顯自己能力(無論是真有能或吹噓), 經常干涉日常具體事務的處理, 這類管理者都不是良好的管理者,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一個將領導者的私慾,情緒放在群體利益之前的團體, 不是久留之地。

 

總之, 孫子兵法一部值得深入研究,反覆閱讀的好書,即便是講戰爭,但其中管理, 生存競爭, 決策謀略的思考,若能在生活中運用, 將帶來洞悉局勢的見識能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