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型電動機車的設計思維分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嗨,大家好!我是一位機械工程系的科生: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曾擔任過多個職位,包括機械工程主管、課長、PM專案經理人等。這些職位讓我學到了許多關於機械工程的知識和技能。

在專業技能包括2D繪圖軟體-AUTOCAD、3D繪圖軟體-PRO/E以及OFFICE軟體應用。這些軟體的熟練應用使我能夠準確地繪製機械相關圖表,並參與機械產品或設備的開發與設計。

此外,我還具備機車維修和電動輔助自行車維修的技能。這些技能讓我能夠獨立進行機車和電動輔助自行車的維修工作,並能夠解決各種機械故障。

我也持有iPAS電動車機電整合工程師的初級和中級證照,這些證照讓我更加專業且有競爭力。有需要協助的都可以進行無私地分享。

首先在產品市場定位:

現況電動輔助車主要市場區分為如下:

歐洲市場//法規說明:電動輔助自行車:EN-15194//

歐規二輪輕型機車:(EU) No168/2013

美洲市場//法規說明:電動輔助自行車:美國聯邦法規:(16 CFR PART1512)

二輪輕型機車:美國聯邦法規(49 CFR PART571.3)

其他市場//法規說明:電動輔助自行車:最大行駛速率為每小時25公里以下

電動自行車:最大行駛速率為每小時45公里以下

車輛產品在進入市場前均須要符合當地的法規才能銷售。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想成為自行車的RD工程師 需要準備什麼? 專業技能培訓 深入了解自行車技術和製造過程 具備機械工程或相關背景知識 軟實力發展 保持對技術創新的好奇心 強化英文能力,建議多益達750分以上 面試準備 了解目標公司及其產品 預先思考可能的產品應用問題並練習回答 工具與設備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與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s, EVs)成為了未來交通工具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其中,EV動力傳動系統(EV Powertrains)中的電動機技術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於EV的效能與性能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這議題比較特別,之前筆者只是隱隱約約有這種感受,後來看到討論區上也有這種需求;碰巧近期跟廠商協議未來合作關係時,對方也提出希望筆者能提供一種代為客製化的服務模式。其實這客製化的服務,筆者原本就在執行了,只是僅針對廠商的各別車款做客製化設計,但要擴展至每一個騎乘者的車,顯然還有待摸索。 而廠商提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KHS曾經詢問過筆者個人意見,希望知道自行車的續航力到達幾公里後,就可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筆者基於自行車的活動判斷,除了過硬的一日雙北、北高、雙塔的挑戰賽外,大部分的單車活動會控制在200公里以內,因此筆者建議電動自行車的續航力達到250公里,就可以滿足90%以上的使用情境。然而這標準,是針對把騎自行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析了臺灣政府推出的MIT電動輔助自行車國產化補助計畫。分析了補助計畫對產業的影響及可行性,並探討了三電系統的重要性和相關的中置驅動電機、電控系統、電池的條件。最後提出了對補助計畫可能影響的疑問和結論。
Thumbnail
如果想成為自行車的RD工程師 需要準備什麼? 專業技能培訓 深入了解自行車技術和製造過程 具備機械工程或相關背景知識 軟實力發展 保持對技術創新的好奇心 強化英文能力,建議多益達750分以上 面試準備 了解目標公司及其產品 預先思考可能的產品應用問題並練習回答 工具與設備
Thumbnail
隨著全球對於環保議題的重視與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電動車(Electric Vehicles, EVs)成為了未來交通工具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其中,EV動力傳動系統(EV Powertrains)中的電動機技術扮演著關鍵角色,對於EV的效能與性能有著重大影響。
Thumbnail
這議題比較特別,之前筆者只是隱隱約約有這種感受,後來看到討論區上也有這種需求;碰巧近期跟廠商協議未來合作關係時,對方也提出希望筆者能提供一種代為客製化的服務模式。其實這客製化的服務,筆者原本就在執行了,只是僅針對廠商的各別車款做客製化設計,但要擴展至每一個騎乘者的車,顯然還有待摸索。 而廠商提
Thumbnail
特別標示年度,係因為隨科技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假,在未來可能成真。 發電機的假議題,並非僅針對電動輔助自行車,而是所有的電動載具加裝發電機,其實都很容易不切實際。但不能全盤否定,至少筆者在部分的電動車上有看到正確且巧妙的使用實例;如下圖所示,是利用車子運行時會遇到的額外動能來進行充電,而非直接耦合車
Thumbnail
電動自行車產業喜歡玩數字之爭,因此有段時間筆者常被要求拉高馬達轉矩值;以中置馬達為例,開始基本要求的轉矩值為50Nm,之後一路擴增到120Nm,現今是否有再持續增加,筆者就沒有再追蹤下去了。 筆者不愛這數字之爭,主要是從系統搭配的角度來看,就算馬達能作到如此大的轉距動能輸出,其實整台電動自行車並沒
Thumbnail
筆者剛開始接觸電動自行車產業時,大馬力及時速45公里的車款正在風頭上,因此廠商希望筆者能設計一款出力達到1馬力(1hp=750W)的動力馬達。筆者就在原本250W的體積空間內嘗試加大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驗測試,最大曾經達到1,000W的輸出功率;若能進一步優化散熱設計,預計將可達到1.5KW的功率
Thumbnail
KHS曾經詢問過筆者個人意見,希望知道自行車的續航力到達幾公里後,就可以滿足使用者需求;筆者基於自行車的活動判斷,除了過硬的一日雙北、北高、雙塔的挑戰賽外,大部分的單車活動會控制在200公里以內,因此筆者建議電動自行車的續航力達到250公里,就可以滿足90%以上的使用情境。然而這標準,是針對把騎自行
Thumbnail
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Thumbnail
本篇文章分析了臺灣政府推出的MIT電動輔助自行車國產化補助計畫。分析了補助計畫對產業的影響及可行性,並探討了三電系統的重要性和相關的中置驅動電機、電控系統、電池的條件。最後提出了對補助計畫可能影響的疑問和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