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針對電動自行車的動力源擺放位置,以及前輪驅動或後輪驅動時的優缺點進行分析比較,方便大家自行選擇理想的電動自行車。
目前市面上電動自行車的動力配置如上圖所示,可分為前輪驅動的前置前驅(FF),後輪驅動的後置後驅(RR)以及中置後驅(MR)共計三種型式,以下將依序各別介紹說明之。
===================================================
前置前驅(FF)是指前置動力馬達加上前輪驅動(Front-Motor with Front-wheel-drive)的結構,也就是前輪轂馬達(Front Wheel Motor)。這種配置相對簡單,如參考照片所示,僅需安裝於自行車前叉內,再搭配剎車裝置,即可完成;結構及所需的零組件都極為簡單,造就出前置前驅的生產成本優勢。
然而,將輪轂馬達擺放在自行車前方,也意味著相當不利於操控的車身配重,使得車體有先天偏轉向不足的特性。而前輪同時要肩負動力輸出以及轉向的工作,加重了前輪的負荷,更讓前置前驅(FF)配置的車款在操控表現上容易有轉向不足的機會。口語一點的說法就是,不好轉彎;會有龍頭重,轉彎時雙手的出力需增加,少了一種靈活操作的自由感受。
優點
1.價格優勢:成本低、結構簡單、方便組裝。
缺點
1.轉向不足:重量位於前方,車身配種不平衡,車輛動態表現不佳,容易造成轉向不足。
2.前輪負荷較大:前輪要負責驅動及轉向,因此磨損會較為嚴重。
===================================================
後置後驅(RR)是指後置動力馬達加上前輪驅動(Rear-engine with Rear-wheel-drive)的結構,也就是後輪轂馬達(Rear Wheel Motor);但由於此種形式為輪轂馬達的主流,因此往往會忽略"後"一詞,直接稱輪轂馬達(Wheel Motor)。由於起步加速時的重力分量會壓在後驅動輪上,使得後輪擁有良好的抓地力,這代表著後置後驅(RR)車款能夠有著相當優異的加速性能。只不過,後置後驅(RR)的配置同樣有著車體重量分配不理想的情況,其動態特性通常會趨向轉向過度而不太容易控制。
後輪驅動同時減輕了前輪的工作量,讓前輪只需單純的負責轉向工作,因此轉向反應較輕鬆靈敏,也讓後輪驅動的車款可以承擔較大的動力輸出,而不會對車輛的操控特性產生負面影響。
然而後置後驅(RR)的組裝,如照片所示,需對應的機構除了車架後叉、煞車裝置之外,還多飛輪的部分,因此空間配置、機構搭配及生產組裝的難度相對增加。
優點
1.操控性佳:由於後置後驅(RR),前輪重量輕且僅剩下轉向的功用,更好操作。
2.加速、爬坡表現好:起步、加速及爬坡時車體重心會後移,使得後輪的抓地力增強,提供更好的穩定性。
缺點
1.轉向過度:在過彎煞車時,由於減速導致重心前移,後輪抓地力變小,就容易轉向過度形成甩尾。
2.組裝複雜:耦合零件較多,組裝較為困難。
===================================================
中置後驅(MR)是指中置動力馬達加上後輪驅動(Mid-engine with Rear-wheel-drive)的結構;動力源也就是中置馬達,配置在五通軸處,藉由鍊條將轉舉傳遞置後輪輸出。在整車重心相當集中於車體中央的情況下,不僅重量分配極佳,車體的旋轉慣性也較低,因此在過彎時的動態反應是所有配置當中最優異的。
本質上仍是後輪驅動,前輪單純的負責轉向工作,具有類似後置後驅(RR)操作靈活的特點,但在組裝上僅需與車架及鍊條結合,降低了複雜程度。
優點
1.操控性佳:前輪輕,好操作。
2.車重分配:重量置中,騎乘的動態感最容易操作。
缺點
1.價格較高:中置馬達集成式的一體設計,導致售價偏高。
2.美觀程度較差:體積較為龐大,與傳統五通處的俐落感產生差異。
===================================================
重點整理:
重視騎乘感,選後驅。想挑CP值,挑前驅。
#可擔任業界顧問、講師
#個人經營歡迎贊助
馬達技術傳承計畫
想要馬達的技術嗎?想要的話可以全部給你,去找吧!
我把所有的知識都放在那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