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泰勒絲:時代巡迴演唱會》上映一小段時間了,讓沒能買到票看現場演唱會的粉絲也能一睹為快!社群媒體上不斷流傳許多粉絲的瘋狂行徑短影片,Swifties(泰勒絲粉絲暱稱)將電影院當作演唱會現場一起搖擺、唱跳。(原本想去看的 I 人我覺得...... 我先PASS )。
說到泰勒絲的巡迴演唱會,就不得不提到這次的演唱會,於疫情後締造出驚人經濟成績,演唱會加上周圍觀光經濟,創造出近50億美元的產值,相當於蘇丹一國的年GDP創造一陣經濟復甦,許多學者將此稱為「泰勒絲經濟學」(Swiftonomics);反觀在過去兩三年,疫情衝擊許多國家的經濟,飯店旅遊航空業等陷入景氣低迷的挑戰。從今年夏季開始,芭比、奧本海默等電影創造近年票房新紀錄,加上「泰勒絲經濟」現象,從此看出後疫情時代來臨,反轉過去宅在家觀看OTT的現象,人們外出娛樂需求高漲。
觀看《美國小姐》泰勒絲紀錄片,更進一步認識泰勒絲,風格從鄉村音樂轉變到流行音樂,看紀錄片時就好似走入成長隧道一般,透過過去泰勒絲音樂袒露出的內心不安,與之產生共鳴,在這當中重新回憶我們自身的過往。
她成功道路不是只有一帆風順,離開前東家「大機器人」,過去專輯音樂版權卻非自己本人所有,她只好將過去心血重新錄製「泰勒絲版本」的專輯重新發售,重新奪回自己的智慧財產權。除此之外,外界不堪的蕩婦羞辱、在頒獎典禮上不受尊重、性騷擾事件等等都在她看似一帆風順的生涯當中,發生過的真實屈辱。
然而這一切並非她的絆腳石,反而使她從一位看似完美的噤聲女孩,轉變成勇敢發聲的新世代女性。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串流平台走入公眾的生活,人們漸漸使用Spotify等等平台收聽音樂。但是平台對小創作者來說,是一把雙面刃,它既是這個世代人們接近音樂的管道,使得新生代歌手們有發聲的機會;它也代表資本主義的產物,是剝削內容創作者之刃,其對創作者不公的分潤機制,讓許多小音樂人難以生存下去。
泰勒絲於2014年發行新專輯《1989》大熱賣時,宣布將其音樂全數從Spotify下架,以此來宣示其態度,告訴Spotify串流平台等必須改變分潤機制,支付給歌手們公平的酬勞。
泰勒絲成功創造其IP,打造其形象成為代表美國形象的「美國小姐」。不只如此,更是一位勇敢發聲的新時代女性,她打造良性商業模型,將其演唱會利潤以不同音樂產業以往的分潤方式,大方回饋給末端的工作夥伴們,創造文創產業良性經濟循環模式,讓辛苦付出的人都有回報,而不是讓資金落入資本家的口袋。
文|噹編
(圖片來源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