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犯》:透過模仿犯看台灣九零年代解嚴後媒體亂象

2023/09/1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模仿犯|台灣|影集|2023

《模仿犯》宣傳照

《模仿犯》宣傳照


前半年台灣戲劇《模仿犯》蔚為風潮,故事改編自日本小說且融入台灣歷史。主要描述殺人犯利用九零年代媒體特性來操縱話題,享受掌握一切的感覺。

殺人犯利用媒體特性操控媒體

殺人犯利用媒體特性操控媒體


台灣九零年代媒體亂象是什麼?



【媒體發展背景】

台灣解嚴前,處於威權時代的台灣,媒體由國家(黨政軍)把持。新聞、出版及言論遭到控制。此時的媒體是「政府的化妝師」,也有人比喻成「哈巴狗」。1987年解嚴,政府於1988年解除報禁,隨後1990年代開放廣播以及有線電視,媒體百花齊放,報業、電視台數量大量激增。


【新聞言論自由後隨之而來的亂象】

經營電視台成本高昂,基本上只有口袋夠深的商人才有能力把持。媒體的老闆由昔日的政黨轉為民主時代的商人。商業媒體出現,市場競爭劇烈。但商人在商言商,追求的是利益,對有些負責人來說只是賺錢的工具。

                                                   

【商人追求的利益如何得來?】

媒體如何賺錢?媒體的收益來自於廣告,而與廣告主談判的籌碼就是「收視率」。換言之,大眾的「注意力」成為媒體議價的籌碼。而小小(指面積與人口)一個台灣新聞台的數量卻比美國還多。為搶在收視率的激烈戰爭當中,眾多業者們相互競爭大眾市場的「注意力」,為了生存下去,不重榮褥,偏向腥羶色的報導。


【新聞從業人員的壓力】

相信還是有堅守新聞倫理的媒體從業人員。但從業人員也不過是組織化下的個人,此時的從業人員不僅僅是「個人」,更是承載著「組織的壓力」。在競爭激烈且時間有限的環境中,有些記者傾向選擇成本較低的資訊。為了搶快而不經查證也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                                                                                                                                                                                                                

媒體從業人員肩負著組織的壓力

媒體從業人員肩負著組織的壓力


【恢復真相的力量】

談回戲劇內容—陳和平所說的「新聞曾經代表真相的力量,但現在只是一場又一場的真人秀。」在這樣的媒介結構下該如何「恢復真相的力量」呢?我想解方是回到閱聽人本身。唯有透過提升閱聽人的媒體素養、使大眾了解媒體解構,讓更多人支持優質媒體,才能改善媒體環境,為社會提供更多客觀和有價值的新聞內容。


文|噹編


(圖片來源取自網路)

raw-im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