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忘了你的項上腦袋:《可憐的東西》

別忘了你的項上腦袋:《可憐的東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之前說過,我的金馬影展挑片原則就是沒有原則,僅僅手冊上的介紹就可決定片單,大抵主題合我意就挑了。那種「選片指南」講座我從不參加,不是沒時間,而是不想被別人破梗,更多則是因為別人覺得好的我不一定有興趣,換言之就是超任性。

今年的片子陣容攤出來,真想看的沒那麼多,不知道是不是受到疫情、經濟不景氣、業界罷工等等因素所影響導致,但也有可能是我欠缺鑒賞力。可是重要的經典重映單元和往年相較水準似乎有段差距,這不會只有我有感吧?而且音樂電影單元的缺席更是令我三條線之主因,來年加油好嗎?

挑來挑去,最終我的頭兩大搶票標的:《五月雪》和《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都順利選到,惟前者是第二排靠側邊走道,後者是第一排正中央!而且兩片都是在 A13 MUVIE TITAN 那個大型廳!倒是看《五月雪》的時候覺得還行,也許是因為太側邊讓距離再遠了一些;可今天去看《可憐的東西》一坐下去就感覺雙眼無法對焦,美景第一排正中央不是鬧著玩的!

但我也摸著良心說,看完後,竟然感覺還行耶!我也在其他戲院大型廳坐過第一排,極為痛苦,看完後對那部電影的印象就是看不到全貌。但 MUVIE TITAN 不會讓我有這種感覺,它可能在設計時有認真考慮過首排觀眾的感受。至少,前兩排今年都被我坐到了,我是覺得還行。

至於為什麼會坐到爛位王?當然是因為熱門片子絕對秒殺。開賣第一秒我就衝進系統,首發就選《五月雪》,順利買到好開心(後來取票時才發現已經是第二排)。第二片就是要買《可憐的東西》,但我要的週末時段已經賣完,根本還沒過一分鐘!當下決定先買片單上後面幾片再說,心知那些不太需要搶。全部買完後再回頭試試《可憐的東西》,發現平日時段還有,縱使晚上 21:20 也得碰碰運氣,然後就被我買到。呵,對,就是第一排,可能再晚一秒就沒了吧。

廢話扯這麼多,真正重點是,秒殺不是沒有原因的,這片實在夠酷!劇本、角色、化妝、場景、道具、特效、攝影無一不酷,基本上在約莫是上世紀初的背景設定下,將未來前衛與古典傳統極具巧思地表現於以上各方面,畫面華麗復古又生動時髦。女主角是大美女艾瑪·史東,她幾乎從頭裸到尾卻不生情色淫穢感(你不要因為這樣才想去看齁),完全要歸功優異的劇本和編導。

除了視覺是一大享受外,音樂也是酷到不行。一種比極簡還極簡的風格貫穿全片,時不時竄出一段詭異冷冽的無調性音符,不想承認那也是配樂之餘,卻對那段劇情出現彼段樂句——如果那也算是樂句的話——的配樂技藝欽佩不已。怎麼會想到要用這種鬼音符的啦!可是卻好搭呀!

我最不愛講的就是劇情,我自己不想被人破梗,也從不主動放雷。倒是熟稔瑪麗·雪萊名作《科學怪人》者,可以從這個文本去延伸發想,試想若 Frankenstein 真將科學怪人的老婆製造出來該當如何,然後套上艾瑪·史東的形體...

唯一我想講的是:不,你想錯了。科學怪人是被其創造者 Frankenstein 所遺棄,但艾瑪·史東所飾演的貝拉卻極為受寵。兩者同樣有腦袋,然而獲得知識——aka 普羅米休斯之火——的管道卻大不相同,一是眼睛另一卻是肉體...(就說不要因為這樣就去看啊)

就此打住,再講下去非我風格。僅以一句片中台詞畫龍點睛:「哲學是讓我們不同於野獸的原因,我們生於此道,死也如是。」人類有腦袋能思考,所以讓我們成為我們,也讓本片有了靈魂。腦袋,才是真正的電影主角。

我覺得艾瑪·史東真的很會挑戲,從《鳥人》、《越來越愛你》、《真寵》到這部《可憐的東西》,再再讓人見識到她色藝雙全與眼光獨到。同場也推片中叫做「神」的造物者威廉·達佛,演技令我看得激賞不已。總之,這片超酷,年度必看電影。

avatar-img
小白的窩的沙龍
70會員
253內容數
2015 年夏末,台灣最知名的披頭四達人馬世芳連續第三年帶團去英國,走訪披頭四相關景點,可謂道道地地難得的搖滾樂進香團。我看了兩年,也盼了兩年,終於在這年初下定決心去報名,圓我身為披頭四粉絲的一個大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白的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來唱首我喜歡的披頭四歌曲吧,In My Life
六十是個什麼樣的數量級?六十年是個什麼樣的概念?
台灣八〇年代流行音樂的輝煌燦爛一時也道不盡,寶藏多矣,慢慢聽,可以聽上一輩子。
書中一段講他宛如靈魂出竅般讓 Jimi Hendrix 附上身,傳神地令我不禁擲書叫好!
這不是那種硬派偵探小說,也不是懸疑推理,只是人生裡被動的跌宕蜿蜒更多積存於我們讀完書的內心情緒當中。
來唱首我喜歡的披頭四歌曲吧,In My Life
六十是個什麼樣的數量級?六十年是個什麼樣的概念?
台灣八〇年代流行音樂的輝煌燦爛一時也道不盡,寶藏多矣,慢慢聽,可以聽上一輩子。
書中一段講他宛如靈魂出竅般讓 Jimi Hendrix 附上身,傳神地令我不禁擲書叫好!
這不是那種硬派偵探小說,也不是懸疑推理,只是人生裡被動的跌宕蜿蜒更多積存於我們讀完書的內心情緒當中。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