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0|閱讀時間 ‧ 約 30 分鐘

#28《少,但是更好》:翻轉思維,擺脫焦頭爛額的人生!

raw-image

前言

我們總覺得只要自己多付出一點、做更多事,就能得到更多報酬。但,這本《少,但是更好》卻顛覆了一般人的認知,作者葛瑞格‧麥基昂透過這本書,告訴我們這些讀者:「做最少事,得到最好結果。

葛瑞格曾是一個在妻子生產當天,會選擇去參加會議的工作狂,可是那場會議不但沒有任何收穫,還讓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很糟糕的人。

從這次經驗,他領悟到一件事:

如果你不替自己的生活排定優先次序,別人就會幫你代勞。

於是,他開始改變自己的態度與做事準則,走上「專準主義」之路,而《少,但是更好》,就是一本能為混亂的生活帶來轉機的路碑。

我們都要有意識地走上自己選擇的路。

心得

一、專準主義=有紀律的系統

「這是我目前該花時間和資源解決的當務之急嗎?」

當事情來的時候,非專準主義者會照單全收,但專準主義者會先暫停一下,審慎評估後,覺得這不是他該做的,便會果斷拒絕;因為唯有這樣,才能對真正要緊的事情做出最高貢獻——這,就是專準主義的基本價值主張。

不過,這並不是說為了少做而少做,或是拒絕一切事物,應該說,專準主義者會專注在如何做好對的事,與只做必要的事,來節省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以期達到最高的效能。

這樣的做法,大家可能會想:「我們也想這樣做,但太難了啦!」

為什麼專準主義的做法,在我們一般人眼裡看來,會這麼的困難呢?

作者提出了三個可能原因:選擇太多帶來的決策疲勞、社會壓力帶來的人情難拒,與「可以擁有一切」的想法

甚至還有所謂的「成功悖論」。當我們有明確的目標,就能透過努力而成功;成功後,我們會得到很多的請託與機會,但這也分散了我們的注意力;一旦將注意力從原本使我們成功的目標移開後,就有可能離成功愈來愈遠。

從這個成功悖論悖論來看,更多的機會好像也不是好事。

那麼,專準主義又是怎麼做到的呢?答案就是他們有一套管理生活的系統——精挑、簡化、準確執行

下面就接著來講專準主義翻轉非專準主義的謬論,以及管理生活的系統。

有系統的生活,才能有優雅的人生。

二、用專準主義正解取代謬論

想要成為專準主義者,讓生活有條理且做出更高貢獻,首先我們必須理解專準主義的核心思維,以及要如何破解一般常見的謬論。

首先,以「我選擇這麼做」取代「我必須這麼做」。

人們很容易會覺得自己非做什麼不可,所以當事情來的時候,就會全盤接收,卻沒有思考自己能不能負荷,或做這件事情對自己、對他人,真的有價值嗎?

作者點出之所以會這麼想,有一因素是我們忘了自己有做選擇的能力。而要成為專準主義者,選擇(的能力)是核心所在

要破除習得無助感——因為長期以來的失敗與負面體驗,導致人們不知道除了接受以外,還能做什麼——找回人生主控權,我們需要意識到一個重點:選項或許是一個東西,但選擇是一個行動。我們無法掌控選項的內容與時機,但永遠可以決定自己如何從中選擇

我選擇這麼做,而不是他人替我做選擇。

第二,以「只有少數事情真正要緊」取代「全部都很重要」。

當一般人認爲所有事情都很重要時,專準主義者卻會審慎分辨什麼是多數瑣事什麼又是少數要事;然後,他們會選擇只做少數要事,因為這樣才更有效益。

作者引用帕列托法則,也被稱為「關鍵少數法則」,其主張「有百分之八十的成果,都來自百分之二十的努力」。書中也舉微軟前技術長納森的經驗感想:和一般軟體開發者比起來,頂尖軟體開發者的生產力是以萬倍計算。

雖然這樣的感想是有點誇張,卻讓我想到以前姐姐曾分享的一個同事。這位同事平時看起來閒閒的,好像沒做什麼事,但只要一有重大的任務,或是其他人都解決不了的程式代碼,由他出手做就能搞定。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能看到某些少數人的貢獻與存在,卻比大多數人還要來得多且重要;有些人只選擇做少數的要事,卻依然可以成為舉足輕重的存在。

這也是專準主義的第二個核心思維所在。

哪件事才是真正要緊的?

最後,以「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但不是每件事情」取代「我可以兩者兼顧」。

當有兩件任務同時來的時候,我很容易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都能做到;但事實是我不能,甚至還會因此交出不怎麼好的成績。

書中也提及大陸航空的失敗案例,在採用競爭者的策略時,卻還原封不動地保留現行策略;所以在忽略取捨的現實下,最終因航班延誤損失數億美元。

專準主義者在面對類似的狀況下,他們不會不加思索地說好,而是會再問問自己:「我想要哪一個問題(選項)?

將取捨視為生活中好的一部分,就能轉換思維,以「我要在哪一方面全力以赴?」換掉「我必須放棄什麼?」的負面想法。

如果你是對全部的事情都說好,無法替自己做出艱難選擇的人,那就要小心了!

因為,這等於是容許別人幫我們做決定。

我要在哪一方面全力以赴?

三、精挑、簡化,與準確執行

了解專準主義的核心思維後,接著要來介紹其三大行動原則。

第一個:「精挑」,主要是在講如何辨別多數瑣事和少數要事。在這裡抓出其中我覺得有收穫的兩樣來說。

  1. 我們最高的優先事項,是保有能執行優先事項的能力,換言之,我們的身體與健康,才是重中之重;專準主義者會有意識的將睡眠排入每日的時程裡,避免過度操勞而影響身心,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2. 「如果答案不是明確的好,那它就是明確的不。」這句話是嚴選的重點;透過審視與評估後,我們可以只對前百分之十的機會說好,剩餘的百分之九十,一率視為零並排除掉。主動積極地做出選擇,勝過被動讓他人來替你安排。
如果你只對一件事情充滿熱情,而且你可以做到最好,你就應該只做那件事情。——《從A到A+》

我做得最好的事情是什麼?

第二個:「簡化」,主是在講如何排除多數瑣事。在這裡抓出其中我覺得有收穫的三樣來說。

  1. 要在當下選擇必要的事情而非不必要的事情,就得很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心中有一把尺,便能在當下明確的拒絕。此外,我們往往會因為社交上的尷尬而承諾對方,但要把決定和關係分開看;有時候,拒絕對方,往往能在事後贏得尊重
  2. 小心陷入「沈沒成本偏誤」與「稟賦效應」的陷阱裡,即時停損反而能贏更大。很多煩惱其實來自於答應得太快,卻在承諾的當下或稍後就後悔;所以,練習在答應別人之前,先問問自己:「這是必要的嗎?」而不是給出隨性的承諾。
  3. 有界限,才有自由。專準主義者將界限視為「自主權」的提升,並積極找出妨礙他們做事的絆腳石,以此設立明確的界限;此舉可以事先排除來自他人的要求與拖累,好讓我們能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它讓我學到一個重要的教訓:如果我有一次例外,我就有可能有很多次例外。——《少,但是更好》

我應該對哪一個說不?

第三個:「準確執行」,主是在講如何讓少數要事執行起來毫不費力。在這裡抓出其中我覺得有收穫的三樣來說。

  1. 永遠都會有意外發生,打亂我們原本的排程,甚至因為「規劃謬誤」,讓我們高估自己的執行時間與效率;最有效應對的方法,就是預留緩衝將每項任務都加個50%的時間
  2. 用「減法」來移除障礙:釐清必要意圖找出阻礙我們的最大因素移除障礙;如此一來,阻力減少了,在執行上就會更順暢,也就能產出更多。
  3. 逐步創造微小勝利,能給我們帶來持續的鼓舞與動力。可以採「最低可行進展」的方法,問自己:「對這項必要的任務,既有用又有價值的最小進展是什麼?」再來是「早點開始和從小地方著手」以及「以視覺化來獎勵進展」。

結語

我目前的生活態度,也是非專準主義大於專準主義,有時候會像書裡說的,因為沒有替自己的生活排序,所以會讓一切變得既紊亂又疲累。

但,沒有人一開始就很厲害,既然察覺到自己的生活需要做出改變,那麼從現在開始也不遲!

真的大推這本《少,但是更好》,很推薦正因為工作而忙到焦頭爛額的朋友,有機會的話,可以看看這本書,或許會對你有幫助喔!

祝福大家都可以像書末作者的感言:「過精簡的生活,活出真正要緊的人生!

資訊

  • 書名:《少,但是更好》
  • 作者:葛瑞格‧麥基昂
  • 譯者:詹采妮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8/10/1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十二月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