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實驗教育」?我是有耳聞過,大概知道以實驗為性質的學校,校風大多都很自由,也很鼓勵孩子展現自主性和創意力;但更多的我就不太了解了。
而這本《分數之外的選擇:陳安儀的教育實驗手記》,裡面就很詳實地寫出身為母親,是怎麼克服心理的擔憂,選擇給孩子一條不一樣的學習之路;實驗教育又是在實驗什麼,為什麼它的教育理念能歷久不衰?
在上了國中之後,作者陳安儀的女兒因為被學習壓力與分數綁架,笑容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夢遊與抑鬱。看到這樣的女兒,陳安儀很心疼,她本以為只要自己不要求成績就行,殊不知「環境」卻全然壓過了她的教育方式。
在某次因緣際會下,陳安儀知道宜蘭有所實驗中小學,就決定全家去一探究竟,沒想到這一去,他們的人生就此轉了一大彎。
心得
一、身為家長,要有放手的勇氣
前幾年很有名的一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社會帶起一股省思的熱潮。父母打著「這樣是為你好,你長大就知道了」的口號,讓孩子過著迷惘且不知所措的日子,導致孩子錯失了成長的機會。
如果揭開「為你好」的面紗,隱藏在底下的東西,會是什麼呢?
過去無法實現夢想的遺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許?害怕失去掌控權的擔憂?不願孩子受傷的保護欲?想要藉孩子的成就,向某人證明自己的用處?
以上,不論是哪一個,深思後就會發現,其出發點全都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孩子。
若是作者中了其中一個欲求,她就不可能讓孩子進入實驗學校;相反的,她會認為孩子做不到,不是環境的問題,是自己的要求不夠多,孩子不夠努力。於是,孩子為了不讓父母失望,只好逼著自己再試試看,結果導致身心都疲憊不堪,傷痕累累。可惜的是,這樣的描述,依然存在每個社會新聞裡,那些黯然放棄生命的孩子身上。
現在的教育環境,不在第一線的我無法置喙,但同樣身為「為你好」教養觀念下長大的孩子,我一直很渴望父母能夠「放手」。因此,看到作者有勇氣讓孩子進入一個無法確定未來會如何的實驗學校,看到作者的孩子體驗各種新奇又開心的課程活動,我內心深處那個受傷的小小孩,一直在吶喊著好羨慕啊!
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願意相信孩子有克服困難的能力,勇敢放手讓孩子去往廣闊的天地闖蕩;同時也讓孩子知道,無論如何,父母都會在他們背後默默守護著,只要累了,隨時可以回來休息。
這樣的過程裡,孩子自然會感受到父母的愛與信賴,不論去往多遠,這份感情都會聯繫著他們。
我想,作者有放手的勇氣,其背後肯定是為孩子著想的愛。這份愛,才促成了影響他們一生的實驗教育。
二、身為老師,要有放手的智慧
有句古諺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師者,究竟是要處處保護,讓孩子免於受到傷害;還是視情況放手,讓孩子受點傷?
相信曾經或現在身為教育工作者的人,都會選擇後者。讓孩子在生命安全受到保障的情況下,放手讓他們去挑戰,去實驗,從挫折與失敗中學到教訓,反覆試錯,才能成為孩子可以帶著走的能力。
但這種願意放手讓孩子成長與學習,背後卻是老師長時間的備課與努力不懈的進修,才有辦法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試情況彈性調整教學方法,還能因材施教,點亮每個孩子的特質與優點。
這樣的老師,在本書中處處可見。不論是戶外教學、登山露營等課程,都不是以老師為主導,而是讓孩子自行發想與討論,連實施執行,老師都更像陪同的人,而不是帶隊的人。
但要說老師沒做事嗎?倒也沒有。相反的,在孩子遇到瓶頸時,老師會旁敲側擊,引導孩子找出答案或解決方式,如果錯了,就再重來一次。這裡就很需要老師的經驗與能力,判斷何時該袖手旁觀,何時要插入引導。更別說每個孩子擅長與感興趣的主題都不同,如果老師不持續精進自己,很快就會成為被拋在後頭的人。所以,對於書中的實驗教育者,我是真的感到欽佩。
老師有放手的智慧,孩子才有成長的機會。期許每個在教育路上耕耘的人,都能有這樣的智慧。
三、身為學生,要有放手的膽量
「這個我不會。」、「不要,我做不到。」、「我害怕。」
如果說出這些話,拒絕嘗試新事物,那麼就算父母與老師肯放手,孩子也無法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教育最關鍵的地方,是在學生的身上。即使外在動機多麽誘惑,沒有自主發起的內在動機,孩子在學習這條路上也走不了太遠。因此,所謂的「放手的膽量」,指的就是放手去做的膽量,不要考慮過多的問題,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將所有否定自己的話語,轉成「雖然我不會,但我可以試著做做看」的勇氣。
在本書的實驗教育環境中,要培養的,正是孩子勇於嘗試與挑戰的膽量。探索過程中,父母與師長只是充當旁觀者,偶爾再當個指引者,一切的問題都要靠自己來解決,無形中,就讓孩子愈來愈勇敢,也增加許多自信。
更重要的是,有這樣品性與能力的孩子,才能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人——對自己、對家庭,乃至對社會,都能負起相應責任的大人。
只不過,在成長為大人之前,孩子是個學生,在家庭、學校、各種環境中,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發展自己的思考模式,這也是為什麼教育環境如此重要,父母與老師的身教一再被反覆提起。若是孩子沒有膽量去嘗試新事物,其原因或許可以從他身邊的人身上找起。像是社會新聞裡的繭居族、啃老族、草莓族,何嘗不是被父母慣著,才會長成毫無責任感與抗壓性的大人呢?
孩子尚未成熟前,其膽量是需要不斷被磨練的,要讓孩子成為一個願意挑戰新事物的學生,父母與老師要提供的就是機會與榜樣,剩下的,就是給予滿滿的信賴了。
結語
三種放手,環環相扣,其中依靠的,就是對彼此的信賴。
家長信賴孩子與老師,才有可能放手讓孩子去未知的世界裡闖蕩;老師信賴孩子與家長,才有可能放手讓孩子在充滿挫折的環境中學習;孩子信賴家長與老師,才有可能放手在廣袤的機會下盡情挑戰自己的極限。
而這些放手,其出發點才是真正的「為孩子好」。
資訊
- 作者:陳安儀
- 出版社:親子天下
- 出版日期:201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