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0|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送給缺乏勇氣的你/妳

前一陣子,小生在網上閱覽了一段極具啟發性與共鳴的獨白。今天忽然憶起,於是小生決定對其稍作修飾,供大家閱讀。
raw-image


這個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很擅長自我擰巴,輕易地便會陷入到某種不可知的情緒泥潭中,卻又不能清晰地想明白這種情緒到底是何物。想後悔,卻也沒有資格。焦慮將這類人當作食糧,緩慢地吞噬著他們。





哲學的基本原理中,有一條否定之否定,在教科書中被解釋為『揚棄』與『自我更新』。在這亙古不變的世界裡,這一種人一貫堅守著這條原理。如今的他們,也一直對曾經那個自大、自私、自利的自己不斷地離棄著、厭惡著、揚棄著、自我更新著。





可人永遠無法得知,自我反省的結果究竟是對還是錯。


唯一能夠確定的是,這份名為懺悔的反省,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他們的自我。即使深知自己不配擁有,但他們的心中,仍然有對被理解、被愛的渴望。可再一次面對情感湧來時,脊髓反射上大腦皮質層的,卻也只有恐懼罷了。恐懼於自己會否再次誤判,也恐懼於自己會否再次犯下當年那般不可饒恕的罪狀。就算得到了對方感情上確切的肯定口吻,也會焦慮於對方看清他們的本質後,是否也會投來厭惡的眼神,徑直離去。


感性與理性被捆綁在一起與情感錯綜,常常還未開口,他們自身便會被這樣的焦慮迎頭痛擊,最終只能倉皇逃竄,成為焦慮的口糧。


不過,自我更新之旅並不止於此。


當這類人每每跳脫出自我的主觀視角來看待自身的行為時,他們也會時常感慨自己怎會與小說中的主人公如此相似。可若是洞穿他們那空茫虛無的靈魂,只會發現,愧疚、自卑和對被愛的乞憐,在他們的體內盤根錯節。愧疚於對別人投來的溫暖視若無睹、自卑於那樣美好的對方認識的卻是糟糕的他們、乞憐於恐懼未來只會沉浸在這樣的情緒。即使努力乾嘔,想要擺脫,他們自身的根系卻越纏越緊。於是,他們放棄了掙扎,但不甘的心,依舊想要寄希望於改變點什麼而努力。為了不失去友誼,即使知道彼此之間存在著曖昧的隔閡,也想為了不讓對方失落,盡可能多地回應著對方。那種自卑的感覺已經滌蕩著他們的心靈,或許,只有自暴自棄的話才能讓他們安心一些。


這樣的情緒,是從前節點遺留下的愧言在腦中不斷反芻、沸騰,而銘刻下必須要回應著他人的信條,並成為他們此生的本能。


這世上存在著這樣一種人,他們總是很擅長自我擰巴。在敘述時,將發生的事情講述完畢後,並不想直接將自己心中所想的感情直白地說出口,但又渴望著別人能夠明白、能夠理解他們。所以,他們只能幻想著故事裡的自己,做了一些事情,彌補了一些愧疚。

又或者,忽然將話風一轉 —— 將自己的情緒,揉碎在眼前的景物之中。


於是,便有了門前的兩顆棗樹、石上清泉的月光、花園等等一系列的景色。



小生認為,勇氣不是與生俱來,更不是他人給予。之所以缺乏勇氣,或許是被自己捨棄了。在某個時期、某個時間點,為了自我保護而遺棄掉了。

就連小生我,也仍然在尋找失去的勇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