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12/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生活中咀嚼資訊的方式


延續上一篇,有些人好奇,學習是不是為了把知識內化進大腦,這麼說並不完全。延續上一篇,參照《邏輯思考的本質》提供的說法,學習是套用既有架構來得出答案,思考則是建立自己的架構來推導出答案。如果學習只是為了學習,那麼記憶更多的資訊確實是良好的手段,但在不理解這些資訊的狀態下進行背誦,在現在查詢資料門檻很低的時代,與其他人是無法拉開差距,最多是提早學習所以提早知曉。


既然學習不是為了背誦,那是為了什麼呢? 學習是為了進行思考,"如何將外界流通的資訊運用到自身上",這就是最基礎的思考了。套用DIKW的概念(也就是分析 Data數據 組成 Information訊息,訊息的交互關係建立 Knowledge知識 ,知道如何運用知識就是所謂 Wisdom智慧)。將數據轉化為訊息就是最基礎的思考層級,而轉化的過程可以透過許多既有方式進行協助。

有許多種學習法可以結構化的練習思考,舉例來說,康乃爾學習法指出,將學習的資訊進行反復的漸進式總結將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費曼學習法指出,學會的東西要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說出來才是真正理解,所以學習後進行輸出(寫筆記、教學等)將有助於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學習法指出,在處理事情同時思考他們正在做甚麼的活動,強調閱讀、討論、寫作等高階思考活動將有助於理解知識。這些學習法都有適用的情境,可以自由採取喜歡的學習法來使用,但回到學習本身,利用學習法的目標仍是將外界的資訊可以轉化成可轉化的知識。


那有些人會說只閱讀其他人的讀書筆記很糟,或是只觀看說書的影片將無助於學習,也有人說讀紙本書、電子書的知識吸收慢所以效果好。且不論吸收形式的知識顆粒度、知識傳遞的速度、物理上的介面,如果我們在接收資訊的同時沒有進行解讀,那麼不論吸收速度快慢、不論接收資訊的媒介,學習的效果同樣差。

各種吸收資訊有各自容易養成的習慣,看影片容易分心;讀書本原文需要強大的耐心,容易半途而廢;讀其他人的書評與金句摘選容易陷入剪貼的模式,反過來說,不論接收資訊的媒介為何、不要在意學習知識的多寡與速度、不要想著第一次就能完成完美的筆記,可以避免陷入單一媒介的慣性、增加學習的動機、降低學習的門檻,從願意動腦思考,慢慢進階到主動對接收到的資訊咀嚼思考。


生活中有很多資訊流經你我,但要經過思考轉譯,才能將資訊轉化成如何運用於自身的知識,採取現有的學習法能快速建立學習系統,但目標仍應該擺在將資訊轉化為知識。不用在意學習的媒介、速度,因為學習只是討用既有的框架來得出答案,只有在學習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框架來推導出答案,這才是生活中思考的思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