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學習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常會聽見有人問,為何我們要從小就花費許多的時間,去學習一些未來可能根本用不到的知識,但我想反過來問,為什麼不?


或許大家把學習定義的太過嚴謹,認為一定要是學校教學、包含艱難晦澀的無聊知識才叫做學習;或許大家把學習定義的太過鬆散,認為任憑資訊從眼前流過、反覆滑動手機也能算是吸收新知;或許其實兩者都能夠算是學習,但不同人希望有不同的學習"效果"跟"目的",這是我今天想討論的。

新的學習法提倡問題導向學習(PBL),由老師設計問題,學生自己思考回答問題的方法與答案,再來進行討論。這樣的學習推翻老師教、學生背的模式,轉而由學生負責教學、老師則擔任輔佐及討論的腳色。或許有人好奇這樣的模式學習效率好嗎? 我可以肯定的說,比起傳統方式學習,這種模式慢得不得了。那採取問題導向學習的人都傻嗎? 如果我們練習思考學習的"效果"跟"目的",採取PBL的原因就能更加明確。

如果學習目標是"知道"、"了解",那麼直接吸收固定框架的資訊更有效率;如果學習目標是"內化"、"應用",那麼刻意打亂學習的順序更有效果。套用《邏輯思考的本質》中的說法,學習=套用既有架構來得出答案、思考=建立自己的架構來推導出答案,你的學習是哪種呢?


回到現在的你我身上,我們為什麼還要學習,或再深挖一層,我們現在想要的、需要的學習是什麼?我想有兩種切入的方式,從"問題"下手或從"興趣"下手,正好分別對應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的知識整合方式。

我們最迫切需要學習知識的情境,通常發生在我們遇見了無法處理的事情,所以我們想著充實自己來理解問題、改變行為、解決問題,這是由問題而來的學習。這種學習的目標明確,換言之需要進行的架構也相對明確,只要拆解問題本身,根據現有資料來分析需要學會的每個小主題,接著將開枝散葉的知識樹填充,最終就能得到在面對一個問題時相關的知識、真正能採取的行動等概念。

另一種大家樂於學習的場景,可以簡單歸類成誘發"好奇心"的線索。試想為什麼聳動的標題能吸引許多的觀看,在於大家都有一探究竟的慾望,雖然領域各不相同,但學習的另一個切入點就是從有興趣的主題切入,查詢所有相關的資料,雖然沒有用來解決一個問題,但是豐富的學習資料實際上就能作為任何學習的起點。就像是在漫天的星空中找出星座,我們從興趣發展出許多的小知識點,接著尋找各個知識點之間的相同、相異之處,找出如何才能連線出一個漂亮的圖形,找出實際的例子之間有什麼共通的抽象概念可以把他們統整起來。


或許我們會對學習的定義太過鬆散、或許我們會對學習的定義太過嚴謹,生活中隨時都有無數的資料從我們身邊游過,找到學習的"效果"與"目的",生活周遭的所有事物都可以作為學習的來源。

3會員
10內容數
這裡記錄了一位貓派人士的奇妙發想,期待著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迷你發想能給予你一點樂趣、一點啟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