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香港電影可謂不乏話題、甚或特殊的一年。年初《毒舌大狀》破香港票房紀錄,甚至有人高呼香港電影踏入小陽春;但到下半年已明顯後勁不繼。另外也有過往較少出現的議題如紀錄片倫理、提名「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香港代表等爭議。不過在筆者看來,2023年香港電影情況,在之後會如何發展呢?筆者當中有不少疑問和觀察。
一.評論及宣傳
無論多年前的「新新浪潮」,還是近年提出的「香港電影小陽春」,都很快後勁不繼。所謂的小陽春或浪潮,更像是一些評論人或KOL對電影行業的片面了解,他們或許只看到電影業表面情況如票房收入增加,卻對電影業根深蒂固的問題不熟悉,從而產生誤會而已。過往筆者曾多次提及的香港電影業問題,例如行業剝削、扶植措施的局限、對劇本及編劇的輕視,在過往十年都沒有解決;若果問題持續下去,很難想像電影業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復甦。
另外,過往不少網民乃至KOL不斷呼籲大家支持香港電影,部分有情感勒索、誇大電影水平之嫌。觀眾對這類呼籲,會否跟謝票場一樣,逐漸感到厭倦、甚至帶來反效果呢?同樣地,謝票場次會否因其成效而減少呢?還是新晉導演仍熱衷於謝票的宣傳方法呢?有沒有其他宣傳方式呢?
二.製作的困惑
現今香港電影,既失去原有「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風格,傳統香港電影標誌之一的動作片亦逐漸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偏向社會議題的寫實類型電影。這類電影,全世界都不少,當中不乏世界重要影展的得獎作品;相比之下,香港這類電影的水平,難以入圍世界主要影展參賽。香港電影商業性不及以前,論藝術又不及外國,原本獨特的風格亦減退,是否形成尷尬局面呢?
近年引起熱話的香港電影,其中一個原因,是該電影的主題,例如《年少日記》所涉及的學童自殺、《白日之下》的老人院問題,在過往香港電影出現的並不多,因而獲得關注,容易引起香港觀眾共鳴。除了上述原因外,這種關注與共鳴,有多少真的來自電影本身的質素呢?筆者看到的,是一堆有一定渲染力,但議題討論卻欠深度,或流於依靠對白來帶出議題的作品,彷彿香港電影(特別是新晉導演作品)的電影語言表達比較生澀。
三.審查與政策
政治氛圍保守,恐怕日後有更多政治及自我審查,香港電影工作者如何自處呢?這些審查,如何影響藝發局資助、「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呢?這些審查相信是大家最不願看到的事情,但短期內難有放寬的改變;如斯地步,何以讓人對香港電影樂觀呢?
至於電影措施及政策,未見有較大的突破或重要措施;早前《施政報告》的電影政策,仍停留在加強與大陸合作的官腔說話。值得大家深思及注意的是,政治審查的出現,任何電影措施和政策只會扼殺不少題材和創意,猶如絆腳石,讓事情事倍功半。
四.其他事項
「香港電影金像獎」偏向年長提名人士及大製作的取態,恐怕會持續,而這種取態,已惹起不少影迷不滿。如果金像獎的取態不變的話,金像獎應如何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呢?它在香港人心中的地位會否持續下降呢?
年初舉辦的「香港國際影視展」規模及參展商數目遠不及疫情前,而且過往影視展的參展商一直依靠大陸;現今大陸影視產業環境欠佳,加上其他地區如釜山的挑戰,「香港國際影視展」會否調整策略,以及採取措施吸引海外的參展商和電影投資者,以保持亞洲影視交易中心的地位呢?
充滿爭議與隱憂
從以上可見,2023年的香港電影不乏話題和爭議,有些情況如製作問題過往也存在的。問題與爭議的延續,我們因而對將來香港電影發展感到疑問;但香港電影有充份的準備應對嗎?筆者對此仍有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