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好意變為例行公事?我對香港電影謝票文化的思考

2023/08/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近年香港電影流行謝票,而近一年謝票文化可謂達到顛峰,皆因多名新晉導演積極參與謝票,甚至有不少當紅藝人參與其中;不過早前《陰目偵信》演員郭嘉駿(193)因宣布不再出席其電影的謝票場,引起網上討論。 

看似小事一則,卻引起網上關於謝票文化及藝人責任等討論。首先,筆者認為台前幕後所有工作人員,出席謝票場本為好事,但非其義務;不出席謝票場,無論是何原因,都需要尊重,也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釋。另外,對於近年的謝票文化,筆者有以下觀察和思考: 

一﹒到戲院購票入場,目的是觀賞電影,有謝票活動只是錦上添花;如果有人覺得沒有謝票就沒有購票入場意欲的話,根本是本末倒置。 

二﹒不斷舉辦謝票場的香港電影,當中有不少票房仍然低迷,真正獲得高票房的只佔少數;觀眾在戲院的選擇有不少,電影評價欠佳,再多的謝票場也幫忙不大。 

三﹒不斷強調謝票拯救香港電影票房,是否突顯了香港電影一直存在的弱勢呢?是否突顯香港電影欠缺號召力和吸引力呢?  

四﹒部份人士是否誇大謝票場對票房的貢獻?這會否忽略其他造就高票房的因素呢? 

五﹒過多的謝票場,是否讓觀眾感到煩厭呢?早期的謝票場,觀眾覺得能與演員見面,機會難得,所以有吸引觀眾的作用;但過多的話,其作用會否慢慢減退呢?對於不想參加謝票的導演及演員,現行的謝票文化,會否令他們難堪呢?現時有觀眾視演員不出席謝票場等同沒有誠意,或許是謝票場過多造成的誤解。 

六﹒雖然每一場觀眾理應不同,但每次的形式及問答內容相類似的話,那麼不斷舉行謝票場,只會變成不斷重複以往的情景;如果謝票成為例行公事,那謝票的意義在何呢?會否成為部分導演自我陶醉的行為呢?雖然部份香港電影面臨大幅削減放映場次的困境,需要急於亡羊補牢的宣傳;但到了這個情況,與其說謝票有助燃眉之急,倒不如發行商早把電影宣傳做好,電影工作者製作一部真正的出色電影更為實際。 

七﹒電影台前幕後的最大誠意,在於作品本身,而非出席謝票場與否。謝票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觀眾能夠「打卡」拍照,然後把照片在社交媒體發佈,作免費宣傳。假若戲院規定謝票期間不能拍照,或者大家在謝票期間失去「打卡」拍照的意欲時,電影失去一個宣傳機會,台前幕後還那麼積極參與謝票嗎? 

雖然電影台前幕後落力宣傳、謝票,本為好事,但同時我們還需要思考這是否長遠之計,以及改進之處和其他方法,方可讓香港電影進步;否則的話,只會讓一件原本大眾樂見之事,變成尷尬及例行公事,其作用也會逐漸減退。 



袁廸旗,「筆記電影會」召集人,影視工作者,眼見香港影視業問題多多,因此撰文分析及批評現今香港影視問題,希望問題得到大眾注意。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