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AI生成的確能省掉很多製作費用,但精準度還沒那麼高,除非你願意每月課金訓練。
AI生成在去年可說是如火山爆發般地猛烈,不僅各種協作工具陸續登場,就連微軟和谷哥大神也緊跟上線。
加上幾乎每個月就更新版本的快速進化,到2023年底為止,AI生成圖片的技術已達到非常成熟的專業水準了。
當然,我手上的《新莊騷》2023年第四季也正在編輯中,便立馬決定跟上最新科技的腳步,使用AI生成來呈現第九期「來一場老派約會」的視覺插畫。
因為新刊主題是1980-90年代的復古娛樂,若是單純以老照片或場景攝影來呈現,雖然能夠觸動在當時成長的青壯族群,卻可能吸引不了3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
因此,我決定應用AI生成「90年代動漫風格」插畫來為這期定調,同時也體現出「當代科技V.S復古浪潮」的有趣呼應。
這張是最終成果。以AI製作出封面底的動漫插畫,正面的街道與背影遠景剛好能相呼應,整體色調也呈現90年代鮮豔色彩,個人覺得算是滿意。
首先來介紹,過程中主要使用的幾個AI生成平台:Midjourney、Leonardo AI、Yodayo、Adobe Firefly以及Bing Image Creator。
◆ Midjourney:目前最主流的AI生成平台,2024年一月為v6版本。其細節豐富、表現非常精緻,只要簡單描述便能獲得藝術感極強的素材,尤其攝影照片已達職業級的專業水準。但初學者介面有點小複雜,須配合通訊程式Discord使用,目前採全訂閱制,門檻稍高。
◆ Leonardo AI:個人推薦最適合入門的AI生成平台,初次登入有免費代幣可用,用完需付費增購。除了網站介面相對親民易懂,首頁便有許多創意作品提供參考帶入,也有提升圖片解析度、擴增背景等功能,整體相當完善。
◆ Yodayo:主要生成「動漫風格」的AI平台,這期封面底圖都是在這產出的。介面容易上手,下方也有許多畫風可以選擇,很容易理解。但附加功能較少,我是在此產出主圖後再到Leonardo AI和Adobe Firefly繼續修飾美化。
Yodayo原本初次登入也有免費產圖試用,但目前好像取消了?
另外推薦Midjourney的姊妹作:nijij‧ourney也是主打動漫風插畫,甚至有app可在手機產圖,但試用完也需付費訂閱。
◆ Adobe Firefly:繪圖軟體品牌Adobe終於(緩慢)跟上的應用程式,但得先擁有Adobe帳號才行。除了基本文字生圖片,還有區域填色、文字特效、3D素材上色等較適合平面設計的應用功能;但目前的生成品質不算太好,錯誤較多,細節也不高。
◆ Bing Image Creator:微軟老大哥的強力之作,雖然較慢推出,但畢竟WINDOWS普及率高,只要是正版都可升級使用。進入網頁輸入文字即能產生圖片,目前免費版本就很夠用,繁忙時速度較慢,不過生成品質與細節也不算太好,敏感文字的屏蔽度很高,且尚無延伸產圖或擴增場景的功能,屬於基本款&初學入門的AI生成平台。
接著來分享近半年的協作心得。
因為雖然圖片生成很快速,往往在幾分鐘就搞定了,但通常都不是你所要的,所以最大花費就是你的「時間成本」。而想要減少製作時間,便要注意以下這幾個關鍵點...
無論是那個AI生成平台,文字描述就是產圖的條件核心,所以如果你沒有想法、沒有畫面、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就只是在大海撈針,而且可能撈了幾個小時都毫無收穫。
所以第一步要做的功課,就是確認自己所需的「風格&內容」。
比如是水彩還是國畫?寫實攝影還是動漫插畫?復古還是科幻?人物肖像還是自然場景?能講述得越精細、便能產出越接近腦中畫面的作品,但前提是你腦中得有畫面。
當然AI生成的好處就是可以跳脫框架,帶給你意想不到的視覺元素。但總體來說,你自己還是要有明確的需求,不然就像去了餐廳卻不知道要吃什麼一樣,只好不停地浪費時間翻菜單囉!
當你初次使用AI生成時,很容易會感覺到「精確度不足」,意思是「你以為的XX不是他以為的XX」。通常如果是國際通用的物品,像單純的蘋果電視火箭啊都不會有錯,歷史名人也不會有太大問題,像是愛因斯坦或瑪麗蓮夢露等。
但是較為冷門、或只有某些地區才能理解的描述,一開始就不易呈現出來;像是「台灣夜市」、「蚵仔煎」、「50嵐店面」等,通常需要你再多次描述、回饋,甚至在有些平台「以圖生圖」的功能進行,AI才會逐漸理解內容,進而學習符合你的需求。
但AI生成也會藉由版本更新提升,像是半年前輸入台灣廟宇會出現日本神社,輸入菜市場會出現東南亞的市場;但近幾個月已經可以產出非常符合台灣的樣貌了。可見越多人使用,AI人工智慧就成長的越快。
在同個平台也建議使用同一帳號登入,才能不斷訓練、累積你專屬的AI生成資料庫喔!
截至2024年初為止,AI生成圖片的版權仍在各國爭論不休。除了許多創作者指責自己的作品未經授權被AI餵養,至今大家憑空產出的眾多美圖也很難被稱為「創作」,能夠商用的部分也尚未有所法律定論,都是訴訟產生後才有相對的個案定論。
因此,如果你還是想用AI生成的話,僅使用在社群廣宣、插畫搭配等非商用領域較為適合;盡量不要太明顯地抄襲、模仿其他創作者的畫風特色,避免產生剽竊爭端。
或者不要讓AI生成的痕跡太容易辨識,後續還是要自己加以編排、修飾、調整,或當作概念與構圖參考,避免產圖後就直接應用。因為目前AI生成還是容易在某些細節上產生錯誤(如初期版本的人類手指),會有點半成品的感覺,內行人一看就知道是AI畫的。
雖然目前沒有什麼「禁止AI輔助創作」的規定,但在現今多數「創作者」的共識之下,AI生成依然屬於「盜用智慧財產」的負面印象,因此建議還是先不要以此為內容主體。
然而,就算AI創作的商用或版權仍爭論不休,但就連繪圖軟體龍頭Adobe 也已經在自家產品導入了AI功能,除了Photoshop的文字生圖和擴增場景,Illustrator甚至還能用文字產出向量圖檔,雖然目前精緻度有待改善,但未來的演進亦讓人相當期待。
因此我個人覺得,AI生成最先影響的產業不是插畫或攝影師,而是設計師們愛用的「素材網站」。
當需要搭配的圖片或元素都自己無限產出時,素材網站的存在當然岌岌可危,而整合了軟體本身的品牌大廠將是其最大敵手;像是線上設計網站canva最近也推出了AI生圖和AI文案的功能,相信未來的視覺設計門檻會越來越低,人人都可製作美圖的時代已經不遠。
AI生成已銳不可擋的現在進行式,無論哪個產業都應該要學習、持續精進。如同古早時期的電燈取代蠟燭、汽車取代馬車一樣,當然會有些人失業,但也會有新的職缺崛起,只是看你想成為站在浪頭上的人,還是被後浪給淹沒的人。
而製作刊物/雜誌/書籍就更不用說了,能夠省掉費用最高的插畫或攝影,絕對是莫大的幫助,也是提升視覺品質的關鍵。
從另個角度來看,許多較為低階的工作將被取代,而主導創作/核心價值的企劃能力也會更加重要。就像是以前拍電影的攝影機非常笨重、需要三個人操作,但現在使用手機就可以輕鬆拍攝。
記得,無論攝影門檻高低,電影的品質最重要還是在於「導演」,科技終究只是效率工具罷了。
如果你也對AI生成有興趣,建議找個平台好好練習或付費訂閱,投資自己永遠是最佳的成本累積。